立秋时节,暑热未消,早晚却悄然添上一丝凉意。这种看似温和的时节转换,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却可能暗藏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立秋前夕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指出,季节转换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较大的昼夜温差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脏负荷。
秋凉悄至,心脑血管拉响健康警报
凉爽天气还可能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栓形成的风险随之上升。一项针对600例中老年人的监测发现,立秋后一周内血液红细胞压积平均上升3.2%,血浆粘度上升8%。
季节转换时人体免疫调节发生变化,慢性炎症状态可能加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研究表明,秋季CRP、IL-6等炎症标志物水平较夏季上升15-20%,增加斑块破裂风险。
“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夜间血压波动、心率不规则,而很多冠心病患者用药节律未及时调整,容易形成症状突发点。”
破除迷思,心脑血管保护的三大误区澄清
在卫健委发布会上,王乐主任医师特别澄清了三个常见的季节性健康误区:
“换季输液能通血管预防脑梗”是错误观念。输液并不能“冲走”或“疏通”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血压稍高没关系,换季后会自然降下来”也不科学。季节转换期血压波动更明显,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喝红酒、喝醋软化血管”缺乏科学依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能起到这种作用,过量饮用反而伤身。保护血管要遵从医嘱,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误区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流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专家强调,科学防护比盲目跟风更为重要。
定期复查,防患未然
不要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就医。每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血脂检测、心脏超声检查,比单凭感觉更可靠。心脏问题往往在运动或睡眠中出现早期迹象,静态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全部问题。
特别关注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如容易疲劳、夜间憋醒、下肢水肿。如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心脑血管患者的特别注意事项
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我们俗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而肺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
食疗是应对秋燥最直接温和的方式。提倡“以润为健”,多吃梨、银耳、百合、莲藕、蜂蜜等润燥之品,可将其熬制成汤羹或粥品。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干燥。
按摩特定穴位能激发身体的濡养能力。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对缓解鼻腔干燥、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常按手背上虎口处的“合谷穴”,也有助于促进面部气血循环,改善口干问题。
有意识地练习深长而缓慢的呼吸,有助于濡养肺脏。在干燥的室内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清水,保持环境湿度,也是对抗“秋燥”的有效方法。
国家卫健委专家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切勿轻信“换季输液通血管”等谣言。科学防护的核心在于坚持规律用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和定期监测。
随着秋风渐起,让我们用科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防线,平稳度过这个“多事之秋”,迎接金秋时节的宁静与丰盈。

推医汇
推医汇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