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有关部门叫停抗日神短剧,认为“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

其实,无论荒诞还是神癫,归根结底都是降智。

如前段时间被人民日报点名并下架的“一胎生99子”;烂俗的“百亿霸总放着商业帝国不管,天天围着女主跪舔”;特种兵身手不如小混混、科学家解决世纪难题像过家家……

没错,这都是当下短剧里让人又爱又恨的“降智”名场面。

明知桥段狗血,吐槽人物降智,手指却诚实地滑向“下一集”——这是无数短剧观众的真实写照。

短剧,这个以“短平快”席卷内容市场的宠儿,正陷入一场奇特的“智商危机”。

撰文|韩夏白

编辑|知恩

01/

有人能管管短剧吗?太侮辱老百姓智商了!

研究短剧,不能不看短剧。最近看了太多短剧,感觉快给自己看吐血了。

比如《天崩开局,小作精一不小心作成甜宠》,开头第一集,在医学院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会上,女主研究员大言不惭地说:我研究的选题是《如何把痔疮揪出来搓成兔尾巴》。

这句“雷人台词”堪称短剧“审丑经济”与“无底线猎奇”的典型样本,其本质是用生理性不适嫁接荒诞萌感制造病毒式传播

说白了,这种“把痔疮揪出来搓成兔尾巴”的台词,就是短剧为了博眼球彻底不要脸的典型。它本质上就是故意恶心你,再强行装可爱,好让你一边骂“什么鬼!”一边忍不住看下去。

第二集的台词继续雷人,竟然出现了“过生日都要给女儿发射八十颗原子弹的宠”这种台词,典型的“没文化硬装逼,还自以为很浪漫”的翻车现场!

我们来扒开它的离谱之处:

首先是把物理常识当狗食:但凡初中物理课没睡死,都知道一颗原子弹就能灭城,八十颗?一个国家都够炸成灰了!拿人类灭绝当“宠女儿”的背景板,蠢得冒烟。这不是想象力,是脑死亡。

其次,创作摆烂到极致:编剧想表达“宠上天”,但肚里没货,只能抓个最唬人的词“原子弹”硬凑。

说穿了,当“毁灭世界”成了甜宠标配,这届编剧的良心和脑子,怕是早被原子弹轰成渣了。

但是,看到这里不要急,如果你继续往下看,就可以继续接受雷句暴击了:

——哥哥你真好看!

——噢,是吗,有多好看?

——好看到,我爸见了都要下奶!

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台词比“原子弹宠女儿”更恶俗,为博眼球连最基本的人体构造都敢篡改。

为什么这种屁话能播出来?说白了,不外乎:

流量疯狗在追:平台算法就爱“原子弹”“宠女儿”这种关键词组合,越惊悚越推,管它反智不反智。  

审丑文化当道:观众边骂“什么鬼”边截图传播,制作方黑红也是红,脸皮早不要了。

性凝视当创作灵感:脑子里除了黄色废料没有正常情感表达,把下流当幽默。  

审查漏洞钻成筛子:打“亲情”幌子夹带猥琐私货,欺负监管反应慢半拍。

编剧彻底躺平:懒得观察真实的人间温情,用“炸地球”当创作捷径,实则暴露自己是情感贫困户。

如果看了这样的短剧你没有生理不适,反而很开心,这也属于正常,因为在这部短剧的评论区,每一集都有数百甚至上千的好评。

再看另一部短剧:《天降萌宝老祖孝子贤孙都跪下》,这里雷句少了很多,但是却频繁出现“乡下人/乡巴佬”字眼,含“乡”量巨大!仅前10集的台词里,就出现了17次“乡下/乡巴佬”。

开局的第一句台词,便是:“这人脏死了,哪里来的乡下人?”

普通降智,无逻辑也就算了,这种对“乡下人”进行污名化现象,已不仅仅是“降智”这么简单了。

这种“开口闭口乡下人、乡巴佬”的短剧,就是编剧又懒又坏,挑拨城乡矛盾吃人血馒头!

明知挨骂还要拍,只因为越撕得狠,算法越推!骂声点击都是钱,编剧数着钞票笑看穷人互撕。

一句话:写不出高级冲突,只能拉出“城乡对立”这种低成本道具,这种编剧的能力和良心可见一斑。

下图是短剧好望角对该剧前10集“含乡量”的统计:

再看一部爽剧里的法律降智现象:“三审维持原判”、“江城最高人民法院”……

简直一个比一个炸裂。“三审维持原判”这种蠢得冒烟儿的台词,估计能让法律人想摔手机,编剧法律文盲!拍律政戏前先百度“二审终审制”会死吗?把最高院拍成地摊货,你咋不让人去“联合国驻村办事处”上诉呢?

医疗台词蠢归蠢,顶多气死医生,但司法是社会最后的防线,编剧连“二审终审”都不知道,难道是穿越回大清了?

说白了就是又懒又坏:查真实司法程序太费劲,不如瞎编“三分钟逆袭”爽;把“总裁操控最高法院”当卖点,喂给底层观众“钞能力万能”的迷幻药——“别学法了!攒钱认干爹吧!”

还有《重生后,我选择不再原谅》这种钢筋穿身的无脑大戏,简直是没眼看。

不说整体剧情有多颠,单单就——消防员拿着电钻直接开锯,火花四溅,连防护面罩都不用戴——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上一集刚把钢筋锯掉,下一集女主就活蹦乱跳完好无损,继续手撕渣男恶女,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踩在脚下疯狂摩擦。

02/

喜欢降智短剧的,都是哪些人?!

无论多么雷人、多么颠的剧,都有其受众。说到底,喜欢这类“降智”短剧的人,都是情绪代糖”的上瘾者。

或许有现实压榨下的“牛马”族,如流水线工人、外卖员、熬夜加班的社畜、年轻白领、全职妈妈等。他们拒绝思考,被生活榨干后,只想用无脑爽剧麻痹神经,逻辑严谨反而成负担。另外,他们需要得到即时补偿:现实中唯唯诺诺,剧中三分钟看“赘婿变战神打脸丈母娘”——低成本获得权力幻觉。

“搬砖12小时,我就想看点不用带脑子的解压神器!”这是许多短剧下面耳熟能详的留言评论。

或许有算法驯化的“奶头乐”俘虏,如大中学生、小镇青年、银发族等。他们被平台算法精准投喂,一旦点开土味短剧,便被血剧情淹没。每30秒一个反转刺激多巴胺,让很多人养成电子尼古丁依赖。

刷着刷着天就亮了……明知是屎但停不下来啊!

或许有下沉市场“情感代餐”刚需者,如县城个体户、留守妇女、低学历群体等。他们相信“总裁爱上保洁小妹”,用剧情弥补婚恋选择匮乏的现实。他们代入“逆袭打脸”,现实中遭遇不公,靠剧中虚拟复仇疗愈。  

“王翠花被婆婆欺负半辈子,就爱看女主扇恶婆婆耳光!”

于是,短剧市场的现实就是:边骂边看,越蠢越追。

很多观众往往清醒自知:“这剧智障吧?”但手指诚实划向下一集。  

当正常文艺作品需要情感投入(如看《漫长的季节》需承受沉重),短剧提供“塑料快乐”:廉价的爽、虐、甜直给,如同用糖精注射静脉。  

短剧像精神方便面:你知道它没营养,熬夜加班时却只想三分钟泡开充饥。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人靠方便面活着,真正的美食反而成了奢侈品。

03/

短剧的未来:分层。

短剧好望角认为,短剧的未来必然分层,就像小吃摊米其林同一条街共存——有人奔着管饱的煎饼去,有人为精致的分子料理买单。

短剧未来的分层就像菜市场:  

门口处理菜(地摊剧):烂叶喷甲醛装新鲜,专骗图便宜的大妈。  

中央净菜区(快餐剧):土豆切好配酱料,社畜下班顺手抓。  

有机精品柜(精品剧):写着“无公害”价格翻三倍,就像胖东来天天爆满,很多人都愿为自己的健康买单。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人的智商有参差。只要还有人沉迷“原子弹宠女儿”的刺激,降智短剧就死不绝。  

但随着短剧的发展,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吼出:“老子要看有脑子的剧!”精品层才有机会出现“胖东来”,把“有机菜”卖成主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明日立秋,河南的秋色有多美?|豫记

从老板换老婆,看中国企业的迭代进化路径|豫记

© THE END

豫记小秘书:salome1203(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 9666 1121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