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战记忆

山沟里的铁血伏击

在巩义市豫西抗日纪念馆(如图)的一角,72岁的巩义退休老干部王景亚正为一群青年党员讲解琉璃庙沟伏击战。尽管未亲自参加战斗,但多年来他坚持收集资料、走访老兵,从细节到战略部署都还原了那场战斗的原貌。通过他的生动讲述,这群年轻人得以了解当年那场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抗日伏击战。

胜利归来 危机暗藏

“那是1945年1月18日清晨,大地泛红,村庄安静,谁也不会想到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要在这宁静中爆发。”王景亚的讲述让人们眼前仿佛浮现出朝霞洒满浮戏山区的场景。

前一夜,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三团与巩县抗日独立团刚刚攻克汜水县高山寨、竹杆川寨,剿灭伪军王乐山部200余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步枪、手榴弹等凯旋,笑语不断,胜利的气氛在琉璃庙沟蔓延开来。

“就在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三团团长钟发生和政委陈行庚却没有一丝松懈。”王景亚严肃地说,“他们心里清楚,鬼子一贯是吃了败仗就搞偷袭。”

琉璃庙沟地处巩县东南浮戏山区,狭长山谷、双侧高地、中间溪流,是天赐的伏击战场。团首长当即决定,设下“布袋阵”,诱敌入沟,来一场“关门打狗”式歼灭战。

指挥部连夜部署:三团主力悄然撤出沟口,占据南、东南、北三面高地设伏,巩县独立团则驻守沟内,佯作未撤,制造“主力尚在”的假象。同时,群众照常杀猪烧水、准备庆功,敌人绝不会怀疑。

敌寇入沟 重围悄成

“到了夜里,埋伏的民兵报告,敌人真出动了!”王景亚语调陡然高昂,手指还在地图上点划。

大约四更时分,来自汜水、荥阳、巩县的千余伪军和两个日军中队分三路而至,妄图合围八路军指挥机关。他们分头从北、西、东南方向突入琉璃庙沟,气势汹汹。

敌人首先包围了张祜庄园——八路军原团部所在地,并展开轰炸。“日军大队长爬上窑顶指挥,一边狂笑,一边用机枪扫射,可他哪知道那几孔窑洞早就没人了。”王景亚笑着说。

此时,钟发生团长正站在茶店西岭的大柿树下,密切注视战况。当确认敌军主力进入伏击圈后,他果断下达作战命令:三连从北封锁沟口,断敌退路;四连自南山压下,围歼西进之敌;六连从东南切入;机炮连居中支援;巩县独立团“回马枪”从内夹击,战术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是一场立体式的伏击战,山上山下、沟内沟外,敌人插翅难飞。”王景亚讲述着当时的歼敌部署,“上世纪80年代,我在县武装部工作,三团团长钟发生、独立团团长徐志强,还有皮定均司令的爱人张烽,我都见过,面对面听他们讲述战斗中的细节,基本能还原当时的场景。”

四面夹击 歼敌千余

敌军发现被围,调头反扑,试图破圈突围。日军大队长抽出东洋刀,驱赶伪军前冲;炮火轰鸣,手榴弹在山间炸裂,战场硝烟弥漫。

“伪军硬着头皮上,八路军战士们在高地用枪、手榴弹打得他们鬼哭狼嚎。”王景亚说。

战斗进入白热化。钟发生看到时机成熟,命令三连、四连、六连同时发起总攻。八路军如猛虎下山,从三面压来。巩县独立团也从沟内反攻,形成四面包围。

日军调来机枪、迫击炮拼死抵抗,指挥官退守土地庙困兽犹斗。这时,机炮连“神炮手”于越蜃三发炮弹精准命中目标,敌大队长毙命,日伪军群龙无首,顿时溃不成军。

战斗从凌晨4时打到上午9时,历时5小时,八路军全歼敌军千余人,击毙日军170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这仗打得太漂亮了。”王景亚说,战后,四里八乡的老百姓涌进山沟,送茶送饭,打扫战场,年轻人甚至当场编了顺口溜:“老三团打得好,料敌如神智谋高。关门打狗妙妙妙,痛歼日寇逞英豪!”

多年后,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可一代人的英勇与智慧,早已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王景亚望向窗外,低声说:“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别忘了这片土地上的血与火。”

本报记者 谢庆 文/图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