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植物爹妈”,越来越多了。

都说中国人到了一定阶段,“种菜基因”就会觉醒。但他们盯上的绿植,远不止蔬菜那么简单。

从老家的楼顶到出租屋和工位,为自己的绿植浇水、施肥、修剪,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用绿植对抗都市喧嚣,建立抵抗内心焦虑的“精神自留地”。

这股由个体情感汇聚而成的绿植需求,也让原本比较沉默的绿植市场有了很多新气象。尤其是与电商的合流共振,不仅彻底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消费习惯,更在深层次上改写了绿植产业链的发展。

买绿植,求疗愈

要理解绿植市场的爆发,首先必须了解需求引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拼多多花1.99买了14颗多肉,虽然窗台已经不够我尽情发挥的了,但是看到这么划算的多肉还是忍不住下手了,收到货简直了,什么神仙商家,每一颗都用纸包了起来还用标签纸贴了名字(对我这种多肉小白太友好了),而且这么便宜也不是小迷你,叶片很大,我宣布这是我花的最值的1.99。”

“拼多多买了六棵特别小的甜罗勒,送给朋友两棵,自己养了四棵在盆里,结果没多久就爆盆了,天天掐了炒蛋炒牛肉,果然种花的尽头就是种菜哈哈。”

来自社交媒体的绿植消费者的评论,揭开了当代绿植消费者心理世界的一角。

买绿植,可能是为了观赏、为了口欲、为了亲手养护生命的体验感。原子化的生活状态、快节奏的工作循环以及虚拟社交的普遍化,共同催生了这届消费者对真实情感连接的普遍渴望。

植物,恰好成为了这种情感需求的完美投射对象。

绿植首先能提供“低维护成本”的情感陪伴。与饲养宠物相比,养护植物无需应对复杂的互动和高昂的医疗开销,却同样能带来生命相伴的慰藉。它安静、无言,却能让不少消费者感慨:“每天下班回家,看到我的花花草草都精神抖擞,就觉得一天的疲惫都被治愈了。”

而与此同时,养护绿植还赋予了他们一种宝贵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绿植,提供了一个结果与付出高度正相关的微型世界。从选种、配土、浇水到施肥,每一个环节的精心投入,几乎都能换来植物积极的生长反馈。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确定性,成为对抗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重要心理缓冲。

看着一株小苗在自己手中长成繁茂的姿态,那种亲手创造生命的成就感,让不少人在种植过程中找回了对生活的确定性。

此外,绿植消费也是审美自主、生活美学的一部分。无论是北欧风的琴叶榕、日式禅意的苔藓微景观,还是复古风的龟背竹,都能轻易地为空间注入灵魂与生机。对一部分绿植爱好者来说,即便只是把绿植当做摆件乃至“软装”,也是一件乐事。

这股强大的情感需求,曾经被高昂的价格、不便的渠道所压抑。而现在,电商成了绿植消费最大的推手,这个产业的样貌也随之改变。

电商改变绿植消费

买绿植,需要几步?

如果是以前,人们需要特意规划出半天时间,驱车前往远在郊区的花卉市场,在有限的品类中进行挑选,再小心翼翼地将其塞进后备箱运送回家。

高昂的运输成本、不对称的专业知识以及令人望而却步的价格,共同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让许多潜在的爱好者在门外徘徊。

但现在,电商已然成了绿植产业的新阵地。

电商打破了绿植消费的时空与价格壁垒,无论身处一线城市的公寓,还是三四线小城,消费者都可以足不出户,浏览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奇花异草。

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效的供应链整合以及拼多多等平台上“产地直发”的优势,极大地拉低了绿植的消费成本。一盆过去在实体花店售价近百元的网红绿植,在线上可能仅需一杯奶茶的钱。

另外,电商还降低了新手接近绿植的难度。图文并茂的商品详情页、详尽的养护说明、海量的用户评价以及实时的在线客服,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支持系统。

甚至,部分商家针对新手“养不活”的核心焦虑,创造性地推出了“30天包活”等突破性的售后承诺,成功地将一种曾经门槛较高的小众爱好,真正推向了大众。

值得关注的是,当消费的洪流在需求端汇聚,供给端的变革也随之而来。

电商平台不仅让消费者受益,更催生了一批敏锐的“新农人”创业者。在四川资阳,网红园艺博主“海妈”,就将自己对园艺的热爱,发展成了一项年销售额过亿的事业。

2024年,“海蒂的花园”拼多多旗舰店正式上线。与传统电商需要“烧钱投流”、精细化运营店铺的重模式不同,拼多多上的优质商品才是最好的亮点。海妈的团队省下来了营销成本,转而将更多心思放在产品的打造上。

其团队敏锐地捕捉到平台上“都市青年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趋势,并非简单地售卖已有的花卉,而是反向定制,推出了蓝莓盆栽、高性价比月季等爆款产品。

今年,拼多多还推出了“千亿扶持”计划,预计未来三年内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助推商家新质转型升级。“海蒂的花园”已经获加码扶持的品牌之一。未来,绿植产业在拼多多依然大有可为。

造绿植产业带迎来新机遇

这股由C端需求驱动的变革,正沿着供应链的网络向上游传递,为中国传统花卉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福建漳州、广东顺德、云南昆明等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过去长期依赖传统的线下批发模式。冗长的链条不仅利润薄,市场反应也比较迟钝。

但现在,产业带的无数中小商家和花农,有了电商这条直通全国亿万消费者阳台的“信息高速公路”。

过去,产业带的商家主要做的是B2B的批量生意,而现在,他们开始学习并适应直接面向消费者。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包装、如何制定零售价、如何处理成百上千的零散订单以及如何与终端消费者沟通。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湖镇长福村人称百花村,是全国第二大花卉交易市场。曾经,这里的农人靠种花拉到厦门谋生。而今天,在庞大的产业规模支撑下,百花村的“电商一条街”已进驻50多家电商企业,全村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近500家,占全村企业数近半,年销售总额2.8亿元。

此外,昆明斗南花市“花颜悦色”品牌2024年10月入驻拼多多,正赶上平台推出“百亿减免”和“新质商家扶持计划”,费用减免、流量倾斜、物流补贴等优惠政策,让这个卖成品花的团队感受到了平台消费力的强大。

不仅仅是渠道,电商还将消费者模糊、感性的生活向往,直接转换成了消费的趋势。产业带的商家不再是盲目地生产,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哪种尺寸的绿植更受欢迎,哪种花色的月季复购率更高,哪种类型的“新手友好”植物正在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正如海妈团队打造的治愈盆栽,这种由需求驱动的生产模式,大幅提升了绿植产业的效率和回报。

产业带和电商一道蓬勃发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返乡,进一步改变产业的发展路线。

海妈的店铺高速发展,带动了当地超过500人就业,覆盖了从种苗培育、打包发货到运营客服等多个岗位。“花颜悦色”扎根源头产地,高峰期积极吸纳就业,采摘、分级、检验、打包发货等各环节,团队人数最高拓展至近千人。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最终又变成支撑产业的养分。

从一个年轻人在手机屏幕上下单购买一盆小小的绿萝,到一个传统花卉产业带灯火通明的打包车间,再到一个创业者根据用户反馈和平台数据,成功开发出一个全新的爆款品类。这背后,是一条由个体情感需求驱动,由数字技术平台催化赋能,并最终实现消费者、创业者与传统产业多方共荣的完整闭环。

消费者喜爱绿植,创业者扎根绿植,传统产业焕新绿植。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思想活络的新农人,提供支持举措的平台,正在共同为这个历史悠久的产业添上新的色彩,带来新的生命力。

来源:松果财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