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景静 通讯员 赵新鹃
清晨八点半,62岁的志愿者王阿姨就站在社区活动室门口,一边整理签到表,一边招呼着陆续到来的孩子们:“小雨,今天书法课要带毛笔哦!”“轩轩,你的水杯忘在昨天座位上了,阿姨给你收着呢”。二十多个孩子叽叽喳喳地涌进活动室,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这是二七区嵩山路街道郦都社区“学承东方 美好童行”暑期公益课堂最寻常的早晨。
笔墨纸砚里的“开学第一课”。每周一、三的硬笔书法课上,总能看到神采奕奕的李老师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场景。“手腕要像小拱桥一样悬起来。”他握着6岁妞妞的小手,在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地写“永”字。后排的男孩小凯偷偷模仿李老师托腮思考的动作,引得志愿者小林老师忍俊不禁。软笔书法班的宣纸总是供不应求——10岁的阳阳写了五张“福”字都不满意,“要挑最漂亮的贴在家门口!”
油纸伞上的童真世界。周五的手工坊最是热闹,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刚把素白油纸伞摊开,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围上来。“老师,我能画恐龙吗?”“我想画太空人!”在志愿者协调下,大家轮流挑选颜料。7岁的朵朵踮着脚给伞面涂底色,不小心蹭了满脸蓝颜料,活像只小花猫。大学生志愿者小刘蹲在地上,帮孩子们固定伞骨:“对,就这样轻轻转着粘......”午后阳光透过晾晒的油纸伞,在地面投下五彩光斑。
共建共治的温情画面。活动室墙上的“课程树”贴满了家长留言:“孩子回家主动要背《三字经》”“天天念叨要当非遗小传人”......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这些特色课程离不开辖区单位的支持:教培机构提供书法教材、文创公司捐赠手工材料、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助教,就连门口的水果店老板都主动送来消暑的西瓜,“看着孩子们开心,我们也想出份力。”
傍晚六点,最后一批孩子被家长接走。志愿者们在整理教室时发现,窗台上排着一排歪歪扭扭的陶泥小碗,碗底都刻着“谢谢老师”。夕阳的余晖里,那些晾干的油纸伞、挂满墙的脸谱和墨香未散的宣纸,都在诉说着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文化传承故事。

郑州日报
郑州日报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