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a

今年5月份,52岁的杜国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带领小罐茶正式进军无糖茶饮料领域。

但这绝非一场轻松的转型。对深耕传统茶行业的小罐茶而言,这意味着要彻底走出舒适区,与那些早已深谙消费品运营逻辑、在快消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成熟品牌正面交锋。

而传统茶与瓶装茶的人群体量天差地别异,正如小罐茶副总裁梅江所言,“这完全是两个体量的人群”。前者是细分市场,而后者面向大众消费,在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农夫山泉、三得利等品牌已在无糖茶市场筑起高墙,便利店冰柜里的竞品标签早已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时,小罐茶的入局,难免被追问:“此时进场,是否已错过最佳窗口期?”

面对剁椒Spicy的疑问,梅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无糖茶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他以日本市场为参照进行分析。日本茶饮市场已高度分化,从浓茶、特色风味茶到添加功能性成分的细分产品,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市场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典型特征;而中国市场仍停留在第一阶段,无糖茶作为健康饮料的载体被广泛接受,但细分创新尚未展开。

外界曾普遍猜测,小罐茶的瓶装茶或许定价会突破10元,延续其在传统茶领域的高端路线,毕竟这是杜国楹过往操盘品牌的典型标签。但最终揭晓的5元定价,清晰传递出品牌的战略意图,“我们要做主流市场的参与者,而非小众赛道的观望者。”

这个价格带,一头连着年轻人的日常消费能力,一头对着快消渠道的走量逻辑,更重要的是,它宣告了小罐茶的野心:不做“茶圈的奢侈品”,要做“大众的日常茶”。

杜国楹的“三杯茶”理论中包含了奶茶、茶饮料、原叶茶,分别代表了不同年纪消费人群对茶叶饮品的倾向,而从原叶茶到茶饮料的布局,也能看出小罐茶希望拥抱更多年轻人、拥抱大众和日常,让茶走向生活的初心。

为了这个“日常”,首款产品大规模量产时,团队全程驻守工厂,从原料到工艺层层把关,梅江坦言,“我们自己试饮时觉得口感很不错,但消费者的认可不能只是‘好喝’,更在于是否愿意复购。”

但实际上,这场转型的本质是一场从基因到能力的系统性重构,其难度远超业务拓展本身。

从传统茶企到快消赛道,渠道是首道关卡,小罐茶原有的销售网络难以适配快消场景,必须重建渠道运营能力。渠道本身或许触手可及,便利店、商超的大门对所有品牌敞开,但如何做好动销、建立团队、形成运营体系,需要从零开始。

令人欣慰的是,首款产品入市后,在单一门店的日均动销(PSD)表现亮眼,除头部品牌外,已超过多数竞品,这给了团队信心。

但梅江也清醒地认识到,“第一步是做出被市场认可的‘1’,之后的规模化扩张是‘加0’的过程。眼下最重要的是夯实产品力与渠道力,这需要耐心与坚持。”

对小罐茶而言,要做好、做大无糖茶饮料业务,绝非短期内靠猛力投入就能创造奇迹的事。杜国楹在发布会上那句 “0智商税” 的调侃下,更值得期待的是,这家以营销见长的企业,如何用茶企的底色在快消赛道书写新的故事。

实际上,这并不是小罐茶第一次尝试新业务。

早在2019-2020年,品牌就曾在内部试水原叶奶茶,最终却选择终止,用小罐茶副总裁梅江的话说,“奶茶看似是饮品,本质是餐饮逻辑,讲究门店运营与服务,这不是我们的擅长,也不是我们想做的”。

他的判断很清晰,小罐茶的核心能力,在于做品牌、做产品、做标准化大单品,而瓶装茶,恰恰与小罐茶的传统优势一脉相承。

在他看来,茶企与传统饮料企业做茶饮料,从底层逻辑上就存在本质分野。饮料企业将茶视为载体,遵循“追热点”逻辑;而茶企则以“做茶”为出发点,依托做茶的专业能力和标准,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对茶怀有强烈使命感,将其视为必须做好的事业。

这种差异在产品层面有着直观体现,此次小罐茶推出的几款产品自带鲜明的专业辨识度,「东方美人」乌龙茶是市场上少见的品类,「茉莉普洱」的搭配更是突破常规,据梅江透露,产品上市后,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打听其上游工厂与配方。

这背后是茶企独有的专业壁垒,一方面,原料选择与拼配极其讲究,不同产区、树种的茶叶需通过精妙组合实现香气均衡、滋味醇厚且回甘明显,这依赖深厚专业积累;

另一方面,品牌对“现泡感”有着极致追求。小罐茶的研发路径是,先在实验室实现接近现泡的口感,再推进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此次有两款产品未同步推出,便是因工业化生产的还原度尚未达到“90%以上”的标准。

而选择避开东方树叶已做得成熟的茉莉花茶,则是另一种专业考量。既不与头部品牌正面冲突,也基于对茶性的深层理解,绿茶偏寒,若长期冷藏饮用,可能不符合部分人群的体质需求,这种从“茶本身”出发的思考,也与“追热点” 的逻辑不同。

同样基于对行业本质的理解,体现在5元定价策略上。

饮料的核心属性是普适性,而10元价格带难以承载日常高频消费需求,多数消费者对10元饮料的态度仅是“偶尔尝鲜”,这会直接将品牌排除在主流竞争之外。

小罐茶的判断很现实,即便凭借“专业做茶”的标签,也无法让习惯5元饮料的消费者转向10元产品,品牌尚未具备强行拔高消费认知的影响力,更不可能让消费者为“专业”支付翻倍溢价。

包装则是另一个引发两极争议的焦点。

据了解,为了敲定最终方案,小罐茶联动了国内顶尖的两家设计公司、长期合作的日本设计师,再加上劳伦斯·许团队与内部两个设计组,六个团队共打磨了1000多个方案。

从对谈中可知,这套设计暗藏诸多巧思,瓶盖造型暗合传统盖碗形态,传递着中国茶的底层基因;松石绿、帝王黄、釉里红等配色,皆是正统的中国色;瓶身的“茶枝纹”则借鉴了传统纹样吉祥纹样“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

这些设计背后,体现着小罐茶的另一重追求。

在当前的瓶装饮料领域,像霸王茶姬这样具有强文化属性的品牌本就少见,更难出现现象级产品,而小罐茶深知,若仅追随“无糖”“健康”的行业共性,终将陷入同质化红海。因此,小罐茶希望自身能承载更多文化属性与社交价值,破解茶的文化断层。

小罐茶的瓶装茶业务,本质上是一场针对新人群、新渠道、新能力的全面重建。

在人群定位上,瓶装茶与传统业务形成清晰分野。

小罐茶原叶业务聚焦商务人群,场景偏正式、理性;而瓶装茶则瞄准更年轻的消费群体,目前品牌感知集中在三十到四十岁区间,虽稍年长于大众认知中的“年轻群体”,却已展现出对便捷饮茶的强烈需求。

这种差异在产品测试阶段就已明确,团队确立“轻老茶客、重年轻偏好”的准则,有时内部认可的茶款只因偏向老茶客口味就被否决,连小罐茶副总裁梅江都自嘲 “没资格参与评测”。

转向背后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小罐茶深刻意识到,年轻人不会再遵循繁琐的传统饮茶逻辑,瓶装化、便捷化必然是中国茶的未来主流形态。

渠道侧的变革更为彻底。

在渠道推广策略上,小罐茶遵循快消行业的通用逻辑,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 CVS(便利店),二是街边夫妻老婆店,三是各类特殊渠道,以此实现全场景覆盖。

这种布局的前提,是对渠道体系的彻底重构。小罐茶原有渠道根植于传统茶行业,与瓶装茶的快消属性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依赖高端门店、礼赠渠道的低频高溢价逻辑,后者则需要高频周转、大众触达的快消网络。

因此品牌选择“重新出发”,所有渠道均按饮料行业的运营逻辑搭建,第一波优先切入便利店赛道,以消费活力强劲的广东、北京为起点,同步联动即时零售平台覆盖线上即时需求,后续再逐步渗透特渠等全渠道。

甚至传统经销商在这一过程中较难深度参与,即便部分经销商加入,瓶装茶在其原有生意结构中占比极小,更多是作为“引流型补充”存在,无法承担主渠道职能。

组织架构的革新同样大刀阔斧。渠道团队进行了全新组建,重点吸纳快消领域的资深人才,他们深谙便利店合作法则、终端动销技巧与区域渗透策略,能快速适配快消市场的实战逻辑。

营销传播团队也独立运作,既从原团队中抽调年轻、具备网感的成员保障品牌基因延续,又引入快消、奶茶行业有成功案例的人才,确保对瓶装茶市场的精准把握。

供应链层面的调整同样指向快消属性的适配。

在基础茶叶采购环节,小罐茶延续了其在高端原叶茶领域积累的供应链优势,核心供应商体系得以直接复用,这意味着瓶装茶某种程度上从源头承接了品牌在原料甄选、品控标准上的专业积累。

但针对玫瑰红茶等偏年轻口味的创新产品,品牌需要专项拓展新供应链,与此同时,生产环节也在原有体系之上,同步推进产能扩容与技术升级,以此满足瓶装茶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硬性要求。

这场从0到1的重建,有着清晰的阶段性规划,对小罐茶而言,“先做好1,再复制0”是核心逻辑。

这个“1”的验证聚焦两个关键维度,一是消费者是否愿意持续复购,这是产品能否经住市场考验的终极标准;二是渠道能力能否跑通,快消渠道本身是现成的,但“进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运营好”,渠道团队的搭建、组织能力的磨合到快消逻辑的落地,每一环都需要时间沉淀。

正因如此,即便发布会后有数千渠道商寻求代理,品牌仍坚持“先打样板”,先在广东市场跑通完整模式,验证产品复购与渠道运营的可行性,再将这套成熟逻辑复制至浙江、江苏、福建等市场。

小罐茶也对这份难度有着清醒的认知,“如果说没有挑战,那这个事不是谁都能做了?”梅江说。

入局茶饮料背后,杜国楹为小罐茶谋划着更大一步。

根据马上赢数据,2024Q2至2025Q1,东方树叶、三得利、康师傅、果子熟了、统一五家企业合计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尽管当前茶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已高度固化、头部品牌高度集中,但未来,在巨头垄断的缝隙中,依托功能创新、文化叙事和长期经营的垂直深耕,新品牌仍有破局的机遇。

在行业的红海困境之下,小罐茶看到的是行业的长期潜力。

在健康化趋势驱动下,茶正成为极具潜力的“超级水替”,放眼全球,能真正跨越地域与文化、成为日常刚需的“水替” 寥寥无几,茶与咖啡是其中少数代表。

从数据对比看,我国2024年即饮茶无糖化率仅为15%,而日本这一比例已达85%,差距显著。行业机构判断,未来我国即饮茶的市场占比及无糖化率有望逐步向日本靠拢,中长期来看,无糖茶市场规模或将迎来3-5倍的增长。

“今天的竞争激烈,也只是行业的第一阶段”,小罐茶判断,随着消费者对茶的认知深化,需求会不断向细分方向升级。

伊藤园的发展路径为此提供了清晰参照。这家与小罐茶相似、以茶为起点的企业,怀揣“将茶推向全球”的梦想,2023财年,其饮料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8%,其中茶饮料更是占据饮料收入的70%,成为绝对核心品类;全年营收达431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6亿元)。

换句话说,正是通过饮料化,伊藤园实现了茶叶梦想的全球化落地,其茶饮相关业务的年市场规模已达近200亿元,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不过,从传统茶行业的“非标逻辑”转向快消品的“效率逻辑”,核心挑战在于认知壁垒的突破,“用非标思维做标品,最难的是迈不过认知那道坎,像有堵无形的墙。”

但这样的转型又十分必要,根植于对消费趋势的判断。2014年横空出世的小罐茶,最初抓住的是金字塔塔尖的高端市场;如今布局瓶装茶,则是向年轻人群的主动贴近。

“老一代的消费不代表未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下一代消费品的方向。” 杜国楹的判断清晰而坚定,“05 后”至“85后”对便捷、健康、有茶本味的需求,正是茶饮料的机会所在。

而在小罐茶看来,专业茶企入局茶饮料,绝非短期博弈。

“放眼五年、十年甚至更久,这只是开始”,梅江认为,今天喝有糖茶或初尝无糖茶的消费者,未来对“茶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接近现泡”的标准会越来越严。

这种对茶的要求和标准折射出的行业未来,是真正属于中国茶的全新篇章。正如杜国楹在茶饮料发布会上所言:“中国茶的生命,正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坚守中延续的。中国茶的黄金时代,今天才刚刚开始。”

对于小罐茶来说,当消费者不再仅将其视为“饮料”,而是“一瓶真正的茶”时,从原料拼配到工艺还原,茶企的专业壁垒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因此,小罐茶为这场从0到1的重建设定了至少三年的沉淀期,“我们做好了三年不挣钱的准备,这是决心”,但团队同时保持着对市场反馈的灵活预判,“如果进展顺利,也许明年就能实现盈利,甚至可能一年就打平。”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