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健康之声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核心品种销量腰斩、库存激增759%之际,掌舵25年的院士董事长突然提前交棒,引发市场对“明退暗不退”的猜测。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家成立仅一年、更名三次的神秘公司,竟从上市公司揽走2.5亿工程合同。

6月20日,中药龙头康缘药业一纸公告掀起波澜:6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以“个人原因”辞去担任近25年的董事长职务,比原定任期提前一年。尽管公司解释为“年龄原因”,并保留其董事职位,但市场疑虑难消——这恰逢公司遭遇上市以来最严峻的业绩滑坡。

辞职背后的业绩警报

辞职公告看似平静,但蛛丝马迹暴露异常。辞职前一个月,公司已完成法定代表人变更:5月30日公告显示,法人代表由肖伟变更为董事高海鑫,6月10日工商登记生效。

“在A股市场,‘个人原因’辞职常是业绩爆雷前兆。”一位券商分析师直言。数据印证了担忧:2024年公司营收38.98亿元,同比骤降19.86%;净利润3.92亿元,缩水15.58%,为近四年首度双降。2025年一季度恶化加剧,营收再降35.38%,净利润暴跌38.37%。

核心产品崩溃式下滑是致命伤。占营收34%的注射液业务2024年收入锐减38.33%,两大王牌产品:热毒宁注射液销量下滑30.98%,库存激增759.1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销量近乎腰斩(-47.86%),库存增长140.77%。

政策绞索正不断收紧。热毒宁注射液被限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患者”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经医保谈判后价格暴跌70%,从316元/支压至93.7元/支。中药注射剂频发的不良反应报告,更让医生处方意愿持续走低。

神秘交易方浮出水面

业绩危机之外,一系列蹊跷的关联交易引发监管关注。

2023年12月,康缘药业公告与南通铭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9400万元工程合同。蹊跷的是,这家公司刚成立11个月(2023年1月设立),2023年全年营收竟为零。更魔幻的剧情在7个月后上演。2024年7月,该公司已更名为江苏新基誉建设,再获康缘药业1.63亿元新合同。此时该公司背景曝光——竟是控股股东康缘集团孙公司。不到一年间,这家空壳公司独揽上市公司2.57亿元订单。

交易所火速下发监管函。康缘药业回复承认:该公司除上市公司合同外“无其他项目收入”。更诡异的是,完成两笔交易后: 康缘集团悄然退出持股;江苏新基誉再度更名为江苏坤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一年多的公司能连续中标大额工程,且更名三次,显然不合常理。”一位审计人士指出。

另一笔争议交易接踵而至。2024年11月,康缘药业宣布以2.7亿元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江苏中新医药公司。标的公司当时净资产为-4.23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超6000万元。收购后,上市公司还将承接康缘集团对中新医药的高息借款(利率4.35%-7%)。

技术派接棒者的挑战

接任董事长的高海鑫面临双重困局。这位2014年加入公司的博士,从董秘一路晋升至党委书记,但其石油化工专业背景与中药药理并不对口。投资者担忧“技术与管理脱节”,尤其在公司研发费用2025年一季度骤降38.63%的背景下。

肖伟离任前的战略布局已显露压力。其力推的“经典名方现代化”战略收效甚微,2024年除口服液微增1.28%、凝胶剂因新品筋骨止痛凝胶拉动增长82.48%外,其余六大产品线全线下滑。更严峻的是,凝胶剂营业成本增速(120.05%)远超营收增速,毛利率反降2.83个百分点。

营销体系同样承压。尽管公司宣称推动12个产品进入26项指南共识,但销售费用率仍高达39.39%(2024年支出15.35亿元),几乎与净利润持平。2023年公司销售人员人均创收仅72万元,不足恒瑞医药三分之一。

转型之路荆棘密布

作为应对,康缘药业试图开辟新战线。2024年完成收购中新医药后,获得4个生物创新药临床批件,涉及减重降糖等热门领域。2025年3月透露正推进海外授权,但创新药研发周期漫长,远水难解近渴。

集采冲击下的转型更为艰难。公司曾表示“独家品种可通过集采放量”,但现实残酷: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纳入医保后价格暴跌,2024年销量仍近乎腰斩。行业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1000亿元萎缩至2024年不足400亿元。

投资者用脚投票。年报发布后公司股价单日大跌6%,年内累计跌幅超30%。更严峻的信号是:2024年存货金额创历史新高的8.02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升至206天,较2023年增加84天。“去库存将成为2025年首要任务,但中药注射剂市场萎缩已成定局。”上述分析师坦言。

肖伟辞职后仍任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被外界视为“垂帘听政”。香颂资本沈萌指出:“作为实控人,离职不意味着退出,可能是为调整团队提振业绩。”

但市场疑虑未消:当政策东风转为寒流,曾经依赖中药注射剂躺赚的康缘药业,能否在灵魂人物半退场的情况下完成转型?那家神秘更名三次、独吞2.5亿订单的关联公司,又是否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监管问询函接连发出,更多疑团有待解开。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