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良肢位摆放
1
什么是「良肢位摆放」
是指根据疾病、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特点和恢复的需要,将患者的身体(特别是瘫痪或无力肢体)置于科学、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功能位。
2
偏瘫患者为什么需要「良肢位摆放」
①对抗痉挛与畸形
中风或脑损伤后,肌肉张力异常(痉挛)非常常见。如果不进行干预,肢体很容易被“拉”进特定的痉挛姿势(如手臂内收屈曲、手指握拳;腿伸直内收、脚尖下垂)。这种姿势长期固定会导致关节挛缩,变成永久畸形,极大影响功能恢复。
②保护脆弱关节
如偏瘫后的肩关节,周围肌肉无力,韧带松弛,极易发生半脱位。正确的良肢位能提供支撑和保护。
③预防压疮
长期卧床或坐轮椅,骨突部位(如骶尾骨、足跟、肘部)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容易形成压疮。定时翻身和改变体位是预防关键,而良肢位是每次改变体位后的标准姿势。
④维持功能潜力
保持关节在接近功能位(即未来进行日常活动所需的位置),避免软组织挛缩,为日后的康复训练保留最大的可能性。
3
如何进行「良肢位摆放」
① 仰卧位
头部垫一软枕,高度以一拳高为宜,患侧肩胛骨及上臂下方垫一软枕,以保持肩关节充分前伸,避免后缩,上臂外旋稍外展;肘关节和腕关节均需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患侧臀以及大腿用一长枕垫其下方,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下垫一软枕,使关节呈轻度屈曲位。
② 健侧卧位
头垫软枕,患侧肩胛骨置于前伸位,患侧上肢放置胸前枕头上,与躯干呈90°,肘伸直、腕中立、手指伸直位,掌心朝下,避免腕关节悬空。髋:患侧下肢置于枕头上,髋前屈约90°、稍内旋(呈迈步状)患侧膝微屈,防止下肢伸肌痉挛,患侧踝稍背屈,防止足下垂(足勿悬空)。
③患侧卧位
枕与肩同高,头稍前屈,背部放一软枕,健侧稍后倾,患侧肩胛骨置于前伸位,前屈90°,患侧肘伸直,手指伸直,掌心朝上,避免腕关节悬空,两腿间放一枕头,与髋同高,切勿压迫患侧下肢。
④床上坐位
床头摇高,头保持直立位,保持躯干处于直立位,将双上肢置于可调节桌上。髋关节屈曲约90°,膝下垫一软枕,使膝关节微屈,防止膝过伸。
4
注意事项
①早期开始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就应开始,越早越好。
②贯穿始终
无论是休息、睡眠还是坐起,都需要保持良肢位。
③定时变换体位
至关重要!无论哪种良肢位,都不能长时间保持。通常每1.5-2小时就需要变换一次体位(如仰卧 -> 患侧卧 -> 健侧卧 -> 坐位 -> 循环)。这有助于预防压疮、促进血液循环、提供不同感觉输入。
④个体化原则
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痉挛程度、关节活动度、有无疼痛、体型、合并症)进行调整。务必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
⑤正确使用辅具
枕头、楔形垫、足托板、轮椅桌板等是维持良肢位的重要工具,要确保使用正确、支撑到位。
⑥观察与调整
摆放后要观察患者的舒适度、皮肤状况(有无发红、压痕)、肢体血液循环(颜色、温度、感觉)。如有不适或异常,及时调整。
❤ 欢迎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来院咨询~❤
康复医学科
运城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20余年,是全市首家卒中康复基地,贯彻“全面康复”理念,采用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结合传统中医疗法,多年来始终坚持对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等患者所致功能障碍的综合神经康复,以及重症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骨折术后康复、血液病康复、心肺康复等;同时担任各企事业单位九大类工伤疾病工伤康复。
咨询电话:
13835961107 南主任
18135997802 护士长
专家简介
南滋妮 康复二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系 。曾在北京301医院进修学习。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委员,山西省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分会常委,山西省康复医学会手功能委员会常委,运城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委,运城市医学会物理与康复医学分会委员。参加过全国康复临床技能大赛,获奖作品收录科学出版社中科医库。被评为运城市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优秀青年医师”。主治疾病范围: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血液康复、老年康复、工伤康复。擅长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格林巴利综合症、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血友病等引起的意识障碍、偏瘫、失语、截瘫、关节受限等各种功能障碍的药物及康复治疗,尤其在神经重症康复(意识障碍促醒、气管切开拔管困难、呼吸康复等)及卒中后肩痛、运动损伤导致肩痛方面经验丰富。
裴晓敏 康复二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从事康复护理十余年,曾于2018年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惠济院区学习IOE技术,2023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习。擅长重症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呼吸康复等。
【来源:运城市人民医院】

晋南新资讯
山西信壹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