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7月2日,据天津经开区泰达官方公众号消息,7月2日,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消金)在天津经开区举办启幕活动,标志着京东消金的正式亮相。

据了解,此前的5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批复同意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京东消金落地天津经开区后,将组建约200人的团队,搭建运营中心、数据中心、风控中心和研发中心。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打造“金融+消费+科技”融合的消费金融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新标杆。

京东消金方面对媒体表示,未来,该公司将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拓展消金业务布局,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和运营模式,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二是助力提振消费,利用好消费金融牌照,助力优化区域消费环境,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协同经开区消费提振和天津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工作;三是共建金融生态,构建与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生态,加深与本地金融机构合作,拓展与全国市场渠道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四是加强区域产业链协同,不断完善京东集团在经开区产业链布局,着力吸引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新型消费平台、业务结算等业务板块落地,助力企业与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股权方面,京东消金股东包括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天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捷信集团。其中,京东集团通过广东晶东和网银在线合计持有京东消金65%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目前,京东消金注册资本50亿元,位居行业第六位,仅次于蚂蚁消金的230亿元、招联金融的100亿元、建信消金的72亿元、兴业消金的53.2亿元以及南银法巴消金的52.15亿元。

从行业来看,京东消金的成立意义不小。此前京东的金融业务主要通过小贷、保理等牌照开展,杠杆率和融资都受限。在拿下消金牌照后,一方面可以获得更高的杠杆率和体量空间,此外还能通过金融债、ABS等多元化渠道获取低更低成本的资金,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充足弹药。基于京东本身就具备的信贷业务场景和流量入口,业务的开展将更在合规前提下更加顺利。

据公开信息,2024年末京东消费贷业务的整体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其中,消费贷余额接近2500亿元,企业贷款资产规模约1500亿元。

从消费金融业务布局上看,京东是业内首批玩家。早在2014年2月,京东就上线了国内首款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白条”;2016年3月,推出现金贷产品京东“金条”。

在2020年9月,包括金融业务在内的京东科技曾试图登陆科创板。

根据彼时的招股书,“京东白条”被归于最大的营收来源“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之中。

2017年-2020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该业务板块贡献了73.03亿元、100.19亿元、109.18亿元及 54.0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52%、73.58%、59.98%及52.37%,虽然逐年下滑,但仍为第一大营收来源。

而“京东金条”被归纳到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信贷科技业务”。

报告期内,“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5.46 亿元、32.98亿元、62.17亿元及 42.8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05%、24.22%、34.15%及41.48%,逐年升高。

同期,京东金条实现的科技服务收入分别为9.20 亿元、20.88亿元、36.60亿元和 26.36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99.41%。占“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9.5%、63.3%、58.9%和61.5%。

同期,京东金条的促成的贷款规模分别为1036.85 亿元、2554.92亿元、4589.15亿元和 2612.17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0.38%。截至2020年 6月末,金条产品余额中,由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6%。

未来,京东预计与蚂蚁集团等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样,为配合监管规定,在拿下消金牌照后,将会把“白条”“金条”等业务转移至京东消金旗下运营。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