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傍晚,站在村部广场前的老樟树下,一阵凉风掠过新修的柏油马路,吹到人身上顿感一天的疲劳迅速消失。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恍惚间竟与八年前初来村里时的那个身影重叠。那时我刚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归来,带着满脑子不负众望的热血,成了一名扶贫专干。谁能想到,这一干,就从鬓角微白干到了花甲之年,从扶贫战场转战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专干,我有幸亲历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接续奋斗。这段征程,是镌刻在广袤土地上的奋斗史诗,也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用汗水与热血书写的时代答卷。回首往昔,那些拼搏的日夜、温暖的瞬间、成功的感悟,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2017年,我受聘于黄泥镇人民政府,成了胜利村的扶贫专干,那年我52岁。初到村里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揪心不已,特困户破旧的土坯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泥泞的村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是积水,村里都是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比比皆是,贫困发生率12.63%。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村委会欠下外债120多万元。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迅速行动起来,开启了脱贫攻坚的艰难征程。

我们逐户走访,深入了解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建立起精准的脱贫档案。为了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我们绞尽脑汁。记得为了推广特色养殖业,一开始村民们顾虑重重,担心没有技术、没有销路。我们就组织大家到周边养殖业发展好的太湖县小池镇参观学习,邀请养殖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还积极对接外地的收购商。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白天都泡在养殖基地和村民们一起学习各种养殖技术。晚上回到村里加班整理扶贫资料。终于,发展养殖业获得成功,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此时的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住房安全保障也是脱贫攻坚的硬任务。为了让危房户住上安全的房子,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帮助他们申请危房改造补贴,协调施工队。有一户孤寡老人,起初不愿意搬离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我们多次上门,耐心地给老人讲政策、说利弊,还承诺会帮他把新家布置好。最终,老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为了帮助无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户增加收入,2017年,我们向上级政府申请,投入扶贫资金11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年发电量14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年收入达15万余元以上,为47户贫困户实现光伏产业分红,也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为保证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顺利实施,我们经常入户调查民情,了解民意,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张岭村民组张世中是我村2018年识别的贫困户,在被识别为贫困户之前,一家四口过着不富裕但也吃穿无忧的生活,家中充满了欢乐。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7年底的一起事故给这个欢乐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张世中在本县一家工地做工时因意外摔伤,后在省、市各大医院急救,治疗费用高达40多万元,命是保住了,但落下了肢体、智力多重终生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塌了。为了给他治病,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更使家中债台高筑,家中老母亲长期受慢性病的折磨需要人照顾,儿子考上大学,各项支出有很多,妻子需要在家照顾母亲和丈夫,无经济收入来源,无法支撑整个家庭,生活举步维艰。我们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根据国家扶贫政策,通过精准识别,将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为其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政策,帮助其妻申请了居家就业岗位,提升家庭经济收入,为其争取医疗扶持,代缴新农合,定期组织卫生室帮助健康检查,帮助申请残疾人各项补贴,多方出谋划策,鼓励其发展产业,村里为他家调入了光伏扶贫收益,让其有长效收益,并帮助他儿子申请教育扶贫贫困大学生补贴,正是这些政策的帮助,他家生活慢慢变好,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除了户脱贫,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也是脱贫攻坚重头戏,2017年,我们在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00万元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利用村集体水库、山场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种植油茶和花卉苗木。三年间,不但还清了以前欠下的所有债务,还有了结余,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还不断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也突飞猛进,特别是交通方面,2018至2020年,3年间争取国家投入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帮助我村完成道路扩面延伸工程40多公里,使硬化道路达到了户户通的效果。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经历了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克服了重重困难。看到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看到贫困群众脱贫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感动。

原以为能歇歇脚了,可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任务也更加艰巨,需要我们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及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巩固脱贫攻坚产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扩大投资,新建厂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精品粮油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村里花卉苗木基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到春季上千株玉兰花迎春绽放,洁白如玉、淡红如梦的花朵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游客们在花海中纷纷拍照留念,乡村旅游一派热火朝天。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推动了打工经济向返乡经济转型,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返乡投资服装加工业,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就近就业的新路子,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我们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电商运营人才、旅游规划人才到村里授课,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返乡农民张勇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商知识,帮助村民把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带动了一批村民学习电商技能,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自2022年起,我们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村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长、其他村两委成员担任副理事长,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担任理事,理事会制定红白喜事操办规章制度,张贴红白喜事文明倡议,设定红白喜事用餐标准。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要求村民按规章制度办喜事。并在辖区多个村民组设置了新风尚红白喜事堂,供村民免费使用,里面配备桌椅餐具、灶台燃具、橱柜冰箱等,老百姓只需要带菜请厨师来做就行,这样就减少了很大一笔开支。以前很多村民办红白喜事都去酒店,其它花费不说,光是酒席就要1000多元一桌。如今在家门口办事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文明实践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2019年,我们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践行“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宗旨,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将人居环境整治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扮靓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同时,引导群众建立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如今,干净整洁的柏油村道蜿蜒环绕,沿途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绽放,放眼望去,别是一番乡村画卷。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村民大会、举办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让村民参与到乡村规划、项目建设中来。如今,村民们对村里的事务越来越关心,参与度越来越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努力。

夕阳又要落山了,我站在村部前的那颗老樟树下,看着村里新建的优质粮油加工基地机器轰鸣,大门外运输车辆进进出出。风里飘来谁家厨房的饭菜香,混着田野里泥土的芬芳。六十岁又怎样?只要这片土地还需要我,只要乡亲们还唤我一声“老专干”,我这把老骨头,就还能跟着大伙,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追着夕阳再跑一程。

作者:黄治理

审核:周浩宇

供图:网络图片

编辑:周浩宇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华界(中山)新媒体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投稿邮箱:1659343835@qq.com

内容转自来源:华界先驱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