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曾被誉为“中药现代化第一股”的云南白药,正站在多重风口浪尖:主业增长乏力,高管集中“塌方式”离职,核心品牌陷入投诉风波,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新兴板块贡献有限。云南白药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400亿元,但增长陷入停滞。作为营收支柱的医药商业板块,所属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246.07亿元,同比增长仅0.5%,毛利率却仅6.21%。占比超过六成的销售规模,贡献利润却不足13%,“大体量、低利润”成为其盈利短板。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健康品与器械业务增长也乏善可陈。2024年,滋补保健品与医疗器械两大新兴业务收入合计不到6亿元,仅占总营收1.5%,对整体增长贡献微弱。
尽管公司在推进“数智云药”等产业互联网平台,但年交易额仅为1亿元,与医药商业采购体量相比仍属初步尝试。
高管集体“塌方”,权力中心动荡
云南白药的管理层变动更令市场侧目。曾主导公司现代化转型、打造“白药牙膏”与“养元青”品牌的原董事长王明辉,于2024年3月突然辞任。随即,其核心班底——原销售负责人王锦、原COO尹品耀、人力资源官余娟、副总裁杨昌红等先后请辞,并于2025年被曝出“集体接受调查”,引发“窝案”质疑。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上述多名高管与王明辉在云南白药共事超过20年,曾共掌销售、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力。此轮调查不仅打击了公司士气,也令其治理结构、风险管控能力遭到外界质疑。
投诉频发,品牌信任遭遇考验。除了高层风波,云南白药旗下健康品品牌近期也陷入消费者投诉泥潭。据12315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仅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就有8起投诉集中指向“云南白药集团上海健康产品有限公司”,涉及虚假广告、商品数量不足、拒不履约、产品质量异常等问题,集中爆发在“云南白药牙膏”和“养元青洗护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尤其在拼多多等平台,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发起申诉,称购买云南白药牙膏后“刷完牙口腔干涩”,怀疑为假货,且商家拒绝提供工商执照。虽然最终部分投诉达成调解,但连串的服务问题正在侵蚀云南白药的品牌信任基础。
投资策略频遭质疑,外延增长存挑战
回顾过往发展,云南白药曾因巨额炒股导致财务风险,又在收购万隆控股集团后遭遇财报不畅、资源整合困境。当前,公司再次寄望通过投资拓展实现业绩突破,但行业人士指出:“云南白药正陷入‘外延依赖’的增长逻辑,尚未解决自身板块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目前,云南白药虽然整体盈利能力尚存——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3.27亿元,同比增长4.93%,但这一增长多来自费用压缩。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分别同比下降2.26%和1.98%,释放了短期利润空间,却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时间换空间,转型仍需信任修复
云南白药正处在“老品牌焕新”的关键期,一方面要解决结构性盈利瓶颈,另一方面又面临信任重建的双重挑战。更严峻的是,消费端对中药健康品的认知与信任,往往比销售数据更脆弱。
从“白药牙膏”到“养元青”,云南白药曾多次成功转型。今日的迷雾,或许只是老树新芽的必经之路。但唯有直面管理震荡、规范经营行为、重建渠道透明度,云南白药才能真正走出“高光背后的阴影”。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