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踏月勤为杖,

学海乘风韧作舟。

心向光明擎北斗,

知行合一破云楼。

登封一中1973级校友张国臣向母校捐赠图书汇报学习体会(2025年1月)

2025年1月6日,我应邀前往中岳嵩山,回到母校登封一中,捐赠我的数十本专著和获奖证书,并向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汇报1973年毕业后自己的学习、工作体会。许多同学看着我的《嵩山的流泉》等多卷丛书,惊奇地问道:“您在一中是怎么备考的?在大学是怎么读书的?创作成功的起点在哪里?是怎么完成这些专著并获国家大奖的?”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人生,格局决定结局。心向光明,知行合一,我分享了从登封一中到河南大学的读书、笔耕、治学故事——

01浴火重生:登封一中1977年高考全县第一名。人生有初心,世事皆有缘。1956年3月,我出生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县宣化镇。登封者,是女皇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登嵩山、封中岳大帝宣告成功所赐县名;宣化者,宣而化育也,其山翠水碧,景色宜人,是千年古镇,有诗赞曰:“白沙湖碧迷陶潜,荟萃山明痴谪仙。勤奋读耕力开创,宣而化育众鹰旋。”

俗话说,近朱者赤,良好的环境可以教育人、培养人、成就人。1971年,我于王村公社(现登封市宣化镇)的初中求学,体育老师张根壮带我踏上乒乓球训练之路。同年5月,他带领我们王村公社代表队参加登封县少年乒乓球选拔赛。凭借出色表现,我有幸入选登封县乒乓球队。在县体委集训三个月后,我又代表登封“县队”参加了开封地区的少年乒乓球大赛。我拉的弧圈球,变化多端,柔中有刚,观众不断喝彩;我挥动球拍,稳中求进,反败为胜,连连克敌,领队老师还让我作“获胜体会”的发言。我为登封县争得了荣誉,稍稍有了点“名气”。

张国臣和登封代表队成员参加开封地区少年乒乓球运动会合影 (1971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机遇垂爱勤奋者。1972年2月,在众多正直无私的老师们的鼎力推荐下,我有幸上了王村高中。1973年元月,县体委领导史永禄老师亲自通知,要我到登封县第一高级中学报到,继续边集训边读书。一中的领导王太平主任亲自把我安排到高二(3)班,班长陈英照和张景耀、刘海潮、申建中等同学都热情地欢迎我。

文化是缘。我从偏僻闭塞的乡村,走到了人才济济的县城,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得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始建于1926年的登封一中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育人楷模先进学校。我至今对一中“完美细节,追求卓越”的校训记忆犹新。

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家侯德昌教授书张国臣诗《嵩山梅》

学校是圣地,教师乃园丁,名师出高徒!我的班主任英语老师姜聚池,慈祥仁爱,工作认真,早晚的自习课,都到教室督查、辅导学生学习;数学老师王德良,毕业于清华大学,知识丰富,讲课生动有趣,常找些课本里没有的资料辅导学生,开阔学生的眼界;语文老师吴应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书法精湛,始终以严谨态度精心审改我的作文,不时把我的作文或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或推荐刊登到学校墙报《学习园地》展示,增强了我笔耕的自信;李明老师是位作家、艺术家,懂音乐,善绘画,搞创作,多次教我写文学作品,并写信推荐到《登封文艺》发表……还有许多优秀的恩师,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既为人师表,教我们知识,又树立楷模,育学生品德,不愧是全县教育界的翘楚。登封一中为国家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高中时期,我家经济状况捉襟见肘,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寒,连前往县城仅需0.7元的车票钱都拿不出,我只能徒步跋涉七十多里求学。记得我经常是一大早就从王村出发,带着母亲给我准备的干馍和装满水的水壶,一路走啊走啊,到傍晚才能到达登封一中。生活上,我的主食只有红薯和红薯面馒头,副食只能吃萝卜咸菜。在繁重的学习中,由于缺乏营养,我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经常头昏,睡不着,身体日渐消瘦。

幸运是机会与准备的完美结合。幸运更眷顾那些永不放弃的善良奋斗者。我刻苦读书,勤奋写作,时常得到老师和亲人、同学、朋友的关心照顾。记得一个星期天,有个女同学约我到县委大院。我一走进她父亲的办公室,不由得发出感叹,“啊,好宽敞啊!”就在这间偌大的办公室里,她的父亲身材魁梧,头发略显花白,十分热情地招待我,问我的学习情况,还送我好多学习用品,嘱咐我要好好读书。这是我平生见到的第一位县级领导干部,他如同慈父般的和蔼可亲。在回学校的路上,那位女同学询问我的读书诀窍和写作文的秘诀,明亮的眼睛露出淳朴的天真,我们谈得忘却了时间。天渐渐黑了,在学校明亮的路灯下,她掏出准备好的30斤白馍票送给我。但无功不受禄,我坚辞不要。她含情脉脉地望着我说:“你学习勤奋,成绩好,可营养不足。要吃好饭,保重身体啊!”猛地,她将馍票塞我手中,一个转身,快步走进了教室。同学间的真情,学习中的帮助,生活里的照顾,其情其景,让我刻骨铭心!有一次作文课后,她将其作文初稿给我,我用心认真地为她修改。一周后,她的这篇作文获优,刊登在了学校墙报上。

赓续红色血脉 ——张国臣高中毕业采访登封老党员王登昆(1974年1月 王长虹摄)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是最好的情商。命运是公平的,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时间。我白天上课,认真听讲,记读书笔记;晚上练习乒乓球后,又把球台当课桌,继续学习,常常挑灯夜战至凌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把读书作为一种兴趣,如醉如痴,感到其乐无穷。我科科考试优秀,又经常在体育比赛中夺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知识就是力量,天道酬勤,我被评为“三好学生”,加入了共青团。毕业后不久,登封一中党支部即调我回校工作。我一方面教课,继续读书,一方面创作,主编《学习园地》《一中特刊》等校报校刊,并经常组织写作征稿、编辑美化版面,实现了教学相长。

张国臣任教登封一中考察嵩山文化(1976年 杨万林摄)

1977年元月,登封县县委书记张元喜同志看到我发表的几篇文章,非常喜欢,亲自与我谈话,把我从登封一中调到登封电厂会战指挥部当宣传干事。从学校到国家企业工作是我人生的又一次历练和转折。时任登封一中党支部书记的白秀芬老师正直善良、处事果断、惜才爱才,亲自教我到企业工作的方法,支持我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本领。我在登封电厂做“战地记者”,负责编办“会战园地”板报。 我经常深入建筑工地一线采访,每当挖掘到感人的先进人物与事迹,便第一时间撰写报道,以广播文字传递正能量、鼓舞建设者的士气。这些努力获得了领导与工友们的高度认可,最终被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此期间,我始终不忘登封一中母校,且经常回学校做些文秘工作。

推崇读书的人不会停步,热爱读书的人不断新生。1977年,党中央英明决策,恢复了高考制度。12月初,广播里公布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决定,千千万万的青年奔走相告,高兴极了!我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恩师陈万有,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精神饱满,讲起课来,声如洪钟。一天上午,他步行几十里来到电厂,给我送来了《历史》《地理》课本,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了,国家终于恢复高考了,机遇难得!你过去上学没有系统学习史地课,现在离考试只剩21天了,要抓紧复习补上啊!”聆听着恩师的殷切话语,抚摸着他送来的珍贵的史地课本,我咬牙发誓: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命运,一定全力以赴参加高考,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张国臣和同学们向陈万有老师(前排中)祝寿(1996年6月)

怎么复习备考?老师谆谆教导我,“不动笔墨不读书!”一个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要珍惜当下!我把所考科目的教科书看了又看,拿出了“复习计划时间表”,自己提出重点问题,用设问的方式,对照书本,列出提纲,抽丝剥茧,条分缕析,逐条归纳回答。时光如金,我要珍惜时间并与时间赛跑。为了抓紧学习,我曾连续18天没脱衣服;为了节省吃饭的时间,我买来两斤馒头,看书太饿了,就掰个馒头用开水泡泡充饥;夜晚太困了,就学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用针刺手指,沁出红血。要是血太少不疼,还是想睡觉,我就再刺,再流出殷红的鲜血,以保持头脑清醒。到了深夜或凌晨,实在太困了,我不敢躺到床上,怕睡不醒,就趴在桌上小憩,用不舒服的姿势驱除睡意,并用过电影的方法,增强记忆。高考前,我的各科按照计划全部复习完毕,能一口气背出“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图表,能一下画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图示,心中才算有了底气。但我时刻不敢放松,再次回到我的福地登封一中,一方面静养准备,另一方面,又让几个学科的老师模拟出题,对我进行模拟考试。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我更加增强了自信!

那么,怎么应对现场笔试呢?我的体会是“宁静致远”!可以说,平时刻苦学习成绩是“基础”,考前科学复习知识是“强化”,考试时冷静应对是“诀窍”。笔试时,我充满自信,内心平静如水。我先细览考卷,再仔细答题。功夫不负用心人,除数学外,政治、史地、语文试卷我都是一口气全部答完。1977年,河南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平常的刻苦学习和文艺创作给我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增添了不少文化机缘。在高考前,我曾写有多首纪念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建党立国丰功伟绩的长诗,材料十分丰富,再加上我对毛主席的感情十分深厚,因此我写起作文,从构思到落笔,全程行云流水,可谓一气呵成。待审核校对完毕,我还在语文试卷的后面,答完了全部附加的参考试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张国臣以登封高考第一名录入河南大学(1977年12月)

宇宙有定律,苍天见公平,汗水与成果成正比。天道酬勤,每个人最终得到的都是与其自身汗水劳动价值相符的结果。在登封一中老师们的教导下,1977年高考,我有幸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得知消息后,登封一中的领导和老师纷纷向我祝贺,并合影纪念。吴应魁老师用苍劲有力的巨笔写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条幅,以毛泽东主席的诗句赠贺。我十分感恩登封一中老师们的培养教诲,曾步唐代王维《归嵩山》韵,作诗答谢:“少小抄唐诗,发誓笔不闲。面壁影石成,滴水江海还。树高润颍河,月圆亮嵩山。报恩思人杰,奋进莫闭关。”

心向光明!向上精神和文化自信是奋斗成功的动力,登封一中的这段高考故事我写进了《嵩山的记忆》书中。郑州轻工业大学郭教授的儿子看后,问妈妈:“我如果也像国臣伯伯那样,18天不脱衣服,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复习,也能考学校第一名吗?”“你一定能!”此话不虚!2024年,这个学生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我听说后,发短信向他点赞、祝贺!

张国臣向登封市中小学校捐赠图书与老师合影(2015年10月)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2015年10月10日,我回到家乡登封,用工资和稿费买了我三十多年笔耕的数千本图书,捐赠给登封的270多所中小学校图书室,并向敬爱的老师们汇报多年来学习工作奋斗的心路历程,感恩小学、初中、高中恩师们的精心教育培养!

善的表现是爱,是无条件主动给予的幸福感。努力,可以做好事情;用心,可以将好事情做得更出色。我爱培养我成长的登封一中,支持正在求学的学弟学妹们励志拼搏。2011年,我和慈善家冯亮一起为登封一中考上大学但家庭贫穷的20名学生捐款、赠书,以帮助他们继续读书深造……

“完美细节,追求卓越”——登封一中的校训精神,激励着无数学子以勤为杖、以韧作舟,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而我,愿永远做一名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将母校赋予我的光明,传递给未来的千千万万个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跋涉书山、勇攀高峰的追梦人。

2025年4月19日定稿于绿城

张国臣

张国臣,博士,1956年生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宣化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登封一中1973届校友,1977年以全县第一名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检察官文联主席,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等职,是中共河南省八届、九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和《嵩岳烽火》等文化专著40余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6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称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