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海尔消费金融: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风险与质疑?

2024年12月26日,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金”)发布《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宣称“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优化投诉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但从消费者的真实反馈来看,这份“社会责任”承诺与公众体验之间的鸿沟,正成为其品牌信誉的严重隐患。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超12000起,暴力催收高频现身

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截至2025年初,海尔消金累计投诉量已超1.2万条,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居于前列。投诉内容主要集中于: 暴力催收:通讯录轰炸、假冒法院威胁、骚扰亲友; 高利贷争议:年化利率超过24%的监管红线,甚至达到36%; 不人性化政策:拒绝协商还款、提前还款仍收取高额手续费;信息误导:催收人员假冒法院、调解院,伪造法律威慑力。

这些现象显然与海尔消金“以客户为中心”的官方宣传严重背离。

真实案例层出不穷:从心理创伤到法律边缘

多位消费者在黑猫平台投诉称,自己仅仅因为最后一期还款晚付几天,便遭遇无休止电话轰炸、群发短信、甚至家人朋友被骚扰。

2025年2月,一名患有中度抑郁症的消费者写道:“我已经对生活看不到希望,催收让我产生轻生念头。”

更令人震惊的是,海尔消金部分催收人员冒充法院工作人员,向用户发出‘准备起诉、测量房屋、通知亲属’等恐吓信息,并在微信中共享定位、口头威胁,严重突破合规红线。

高利息与隐性成本:账面24%,实际35%以上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多份判决文书显示:案号(2024)川1002民初3706号显示,海尔消金对借款3500元设定年利率高达35.9985%;案号(2024)云0103民初17284号则表明,借款年利率为23.9994%,但一旦逾期,将每日上浮50%计息并收取最少30元的滞纳金。

此外,借款人在违约后,债权往往被转让给担保公司或第三方追偿机构,如湖州合景科技合伙企业,这些机构再额外收取滞纳金、违约金、每日万分之一的复利,进一步加重消费者负担。

多名消费者投诉称,在按期还款期间申请提前结清,不仅利息不减,反而要额外缴纳数百元提前还款手续费。

这种条款虽披露在合同中,但透明度低,消费者往往在申请结清时才发现“被多收费”,在法律援助下才知其合规性存疑。

“被执行人”乌龙风波:虽澄清误会,舆论伤害已成事实

2025年3月,衡水中院一纸文件将海尔消金误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高达4.49亿元。虽经法院于次日纠正,但该信息已在多家第三方平台传播,造成投资者与消费者的认知混乱。

法律专家指出,企业应及时申诉、要求删除相关内容,以免被公众误认为信用不良主体。

背靠海尔集团,资本实力雄厚,违规却频频踩线

作为海尔集团控股49%的金融板块企业,海尔消金资产规模从2021年的155.8亿元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的超262亿元,净利润已达3.65亿元,业绩稳步上扬。

但与此对应的,是其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从2021年的2.06%,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38%,已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22%),呈现隐性风险积聚的苗头。

监管新规出台,股东结构与资本要求面临考验

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落地,要求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主发起人持股不低于50%。海尔消金已将注册资本增至20.9亿元,并于11月通过股权受让使海尔集团持股提升至49%,但仍未完全达标。

若无法尽快完成持股结构优化,海尔消金将面临监管层面压力,可能影响其后续融资与扩张节奏。

社会责任不应停留在报告中

作为全国首家产业系发起的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金在品牌、资金、系统等方面拥有先发优势。但当企业在追逐盈利增长时忽视了对消费者权益的基本保障,其“社会责任报告”终将失去公信力。

高利润不能掩盖高风险,高增长不能替代合规经营。若不及时纠偏、整顿催收体系、优化客户沟通、提升制度透明度,海尔消金终将在信任危机中付出代价。

未来,它能否从“增长机器”转向“有温度的金融服务者”?社会与市场都在等一个答案。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