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腐世家”到行业破局者:李胜利的“执念”与初心
在河南郑州,一家名为“豆状元”的企业,将一块豆腐的年销售额做到了上亿的规模,产品覆盖全国1400多家高端餐饮及商超,成为海底捞、巴奴、胖东来等品牌的指定供应商。其创始人李胜利的创业故事,与清美沈建华的“上海豆腐传奇”遥相呼应,却因对传统工艺的极致追求而更显独特。
李胜利出生于豆腐世家,祖传的酸浆点制工艺已延续600余年。2005年,他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市场上充斥着脏乱差的豆腐黑作坊,原料劣质、工艺粗陋,甚至使用转基因大豆。这让他痛心疾首:“豆腐是千年饮食文化的精髓,但人们吃到的未必是好豆腐。” 2009年,他毅然放弃原有事业,创立豆状元,立下三大铁律:坚决不使用一粒转基因大豆、不添加一克防腐剂、不生产不安全豆制品。
创业初期,李胜利如同清美一样面临“标准化”难题。传统豆腐制作依赖老师傅的手工经验,难以规模化。为此,他高薪聘请老师傅,将泡豆、磨浆、点浆等工序拆解为精确到克的标准化流程,并自主研发中国首台水豆腐机,开启工厂化生产时代。正是这种“将手艺变为数据”的坚持,让豆状元在2015年品牌化后迅速崛起,成为行业标杆。
差异化竞争:从“安全”到“健康”的品牌跃迁
在“有品类无品牌”的豆制品行业,豆状元的成功源于对市场痛点的精准把控。李胜利认为,安全只是底线,健康才是未来。为此,他推动三大核心创新:
工艺革命:千年酸浆工艺的现代重生
豆状元摒弃传统石膏、卤水点制,独创“恒温微生物发酵工艺”,利用乳酸菌自然发酵酸浆,耗时30小时,整个过程纯天然、无添加,注重产品的健康与营养。这一工艺不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更让产品口感“豆香浓郁、外焦里嫩”,成为餐饮企业提升菜品溢价的“秘密武器”。
原料溯源:从东北黑土地到餐桌的极致把控
豆状元在黑龙江逊克县(中国生态第一县)自建5万亩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北纬49°的高寒环境杜绝虫害,无需农药。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可溯源,原料成本比转基因大豆高2倍,却成为品牌溢价的底气。
包装升级:预包装豆腐的“视觉锤”效应
行业普遍采用散装称重时,豆状元率先推出食品级预包装,每块豆腐印有品牌Logo,强化高端认知。冷链配送体系则确保产品保质期更久,突破生鲜豆腐的流通瓶颈。
供应链与品控:数字化时代的“豆腐兵法”
豆状元的供应链管理堪称行业教科书。其工厂引入HACCP、ISO22000等国际认证体系,车间实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并通过摄像头实时联网监管,可随时查看生产流程。为破解豆腐保质期短、运输半径受限的难题,豆状元投入1000多万研发速冻技术,保证营养物质不流失,口感更紧实,也将速冻豆腐等产品的保质期延长至10个月,打开全国市场。
在成本控制上,豆状元通过豆渣再利用、工艺优化,将每吨大豆产值从6000元提升至1.2万元,同时与专业冷链物流合作,车辆全程温控+GPS定位,损耗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0%。
品牌突围:从B端深耕到文化赋能
与清美早期专注菜场直营不同,豆状元选择了一条“B端撬动C端”的路径。2015年,李胜利引入定位理论,将品牌定位为“餐饮行业豆腐食材专业供应商”,聚焦海底捞、巴奴等高端连锁餐饮,通过菜单标注“选用豆状元豆腐”实现品牌背书。这一策略迅速打开市场,目前合作餐饮品牌超1400家,并反向带动商超渠道增长,覆盖河南200多所幼儿园及永辉、丹尼斯等大型零售系统。
文化赋能则是另一大亮点。2022年,豆状元投资建设“新密豆状元文化村”,打造中国首个豆腐主题沉浸式研学基地,涵盖博物馆、DIY工坊、观光工厂等,将豆腐制作体验与乡村旅游结合,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李胜利坦言:“豆腐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符号。我们要让下一代知道,一块好豆腐是如何诞生的。”
未来之战:从区域龙头到全国品牌的野望
尽管已5年蝉联“中国豆制品行业50强”,豆状元的全国化之路仍面临挑战。李胜利的策略清晰:
产品线延伸:开发速冻豆腐、即食豆干等适应长途运输的品类,目前已有5款产品获绿色认证;
全产业链布局:与逊克县共建10万亩种植基地,计划构建“种植-加工-冷链-零售”一体化网络;
数字化升级:引入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料到物流的全程数据追踪,目标3年内产能翻倍。
一块豆腐的“长期主义”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企业,豆状元用16年证明:传统行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李胜利的“匠人逻辑”与清美的“供应链哲学”异曲同工——前者以工艺与文化筑高壁垒,后者以规模与效率制胜。而两者共同揭示的真理是:在极致细分领域做到“一米宽、万米深”,方能穿越周期,成就百年品牌。
正如李胜利所言:“一生做好一块豆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