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还没有到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旺季,但连云港的水产商家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鲜资源,鱼类、虾类、贝类品种丰富,更是盛产皮皮虾、梭子蟹、对虾等海鲜产品,但很长时间以来,基于产品结构单一,以及淡旺季周期明显,连云港当地海鲜的名号并不响亮,水产商家们受限于缺乏品质生鲜运营能力和品牌意识,事业也迟迟难有破局。

但现在,可能将不一样了。

就这两天在连云港,150多名海鲜水产从业者,参加了一场围绕水产经营、品牌打造的专项培训。

这场培训,不仅是培养并提高当地商家们品质生鲜运营能力和品牌意识,更是针对当地产业痛点,为当地商家们带来了定制解决方案,以及对应配套扶持。

“多多好特产”培训会现场 顾炜|摄

比如,当前连云港海鲜还未大规模上市,便为当地商家搭建全球时令海鲜供应链,以丰富的全球产品,比如挪威三文鱼腩、北极甜虾、大西洋鳕鱼段等,以填补这段时间的营收空白;比如,水产商家的品牌化一直是个难题,便通过免除水产类目保证金等降本举措,助力商家多维度、多品类进行探索。

等等此类。

以上培训活动,出自于拼多多“多多好特产”专项,首站正是落地于连云港,助力当地水产解题破局。

4月3日,拼多多宣布推出“千亿扶持”,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

“多多好特产”正是其中专项,意在深入调研全国各大农牧产区,结合当地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出定向扶持方案,丰富供给,助产增收。此次“多多好特产”走进连云港只是开始,后续还将深入四川、海南、山西、云南、山东等地。

在这背后,作为依靠农产品上行起家的拼多多,在面向下一个十年的关口,目光依旧牢牢放在农业,再次重仓农业,于田间地头播下了“千亿”新种子。

被改变的田间地头

周炳坤,是连云港当地的一名水产商家。

去年9月,周炳坤创立“虾前辈”并入驻拼多多。基于平台此前推出的“百亿减免”系列举措降低了经营成本,“虾前辈”很快便赶上了秋季的海鲜销售高峰,销量迅速增长。

到了2025年的年货节,周炳坤的店铺日销量已超过万单。

事业的起步,很是顺利。现在,周炳坤有了更高的的目标,要带领“虾前辈”成为拼多多“黑标”品牌,尤其是当下的地方水产行业,已经出现了窗口机会。

据了解拼多多“多多好特产”专项,针对连云港当地水产缺乏品牌商家的痛点,将推出三大举措,从产品、运营等各维度为连云港水产商家规划品牌成长路径。

周炳坤,已经在打造品牌的路上。

比如在“多多好特产”的1V1深度指导和资源对接下,周炳坤将已经上新的扇贝肉页面进行了调整,除了克重,他还做了普通白扇贝肉的对比图,帮助消费者辨别品质优劣。

于他个人而言,从此前的追求卖量,到现在追求卖品牌,这是事业的升级。对于当地水产而言,这同样是产业的升级。

事实上,在拼多多长期对农业的投入下,不少地区的农业产业模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催生了全新面貌。亦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新农人的人生与事业,有了大幅度改观。

山西文水县,以黄牛、肉鸡养殖闻名,但传统的销售模式,让文水肉制品的名气仅停留在批发商、档口之间,缺乏直面广大消费者的渠道,这也导致当地的产业利润非常微薄。

直到2019年,当地部分商家在拼多多创业,文水肉制品才有了直面更多消费者的机会,在电商的助力下,获得了更广阔的销路。

改变也不止于此。

工人在低温冷库中对牛肉加工 武六红|摄

在获得原始积累后,当地有商家进一步投入千万引入冷库,对当地的黄牛肉工序改造,通过排酸、急速锁鲜、冷库储存三道工序,使保质期延长了三十天,高品质牛肉得以销售到全国各地。

到了现在,文水肉制品不仅跑出了不少知名品牌,更是有了完整的精加工、深加工的生产线,从品质到附加值上都有了质、量全维度的提升。

四川资阳的商家海妈,在拼多多上实现了事业的第二春。

2024年海妈入驻拼多多,基于平台的集中曝光和高效供需匹配,以及多项政策扶持下,海妈打造了不少水果盆栽爆款,日均订单突破5000单,不仅个人的电商事业有了明显破局,还带动了当地500多人就业。

过去多年,类似的故事不断在拼多多上持续发生。

一个市场共识是,田间自有黄金屋,但在过往,受限于地理、物流、工艺等因素,以至于这座富矿的价值,并没有充分释放。

而在拼多多不断向下扎到根,持续走向田间地头的这一过程中,相应的障碍痛点,随之被一一清除。深埋在田间地头上的富矿,有了更有效的敲门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也讲出了新故事。

从百亿到千亿

当然在这背后,则是拼多多一以贯之的助农扶持。

市场皆知,投身农业不仅需要跨专业能力,而且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互联网平台去改造非标准化的农业,更是一件公认的吃力费劲儿的事情。

但在拼多多看来,重仓农业,是本分;助农扶持,是本分;通过平台资源去改造农业,同样也是应尽本分。

一方面是“农地云拼”,把消费端分散的需求拼成集中确定的需求,碎片化的小农场在云端被拼成一个虚拟的大农场,带动上千万农业生产者参与其中。同时,用“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的模式,从而实现了小农户链接全国大市场。

这是拼多多给出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大规模、精准且高效的匹配,建立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市场化通路。上百个农业产业带集体上云,销路从此前局限于当地,就此面向全国。

一方面是“百亿农研”,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助力于农研成果向大市场转化。

这是拼多多深入到农业上游的农产品种植环节,以天量投入农研技术研发的方式,让科技奔赴田间地头。

过去多年,拼多多通过举办“全球农创客大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赛事来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解决了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让农业不再完全“靠天吃饭”。同时在供应链方面,拼多多加大了投入,以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到爆品的转化,从而让科技成果有效对接国内大市场。

再者,就是此次的“千亿扶持”计划。这是拼多多拿出真金白银,以自身平台资源倾力对农业进行输血式扶持。

事实上近几年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将可观利润拿来反哺平台商家生态,是拼多多的常态动作。

拼多多此前推出的系列“百亿减免”政策,不完全统计

去年年中,拼多多推出了“百亿减免”,大幅度减免商家交易手续费,直接为商家减负,正是直观体现。而此次力度更是从此前的“百亿”,进一步加码到“千亿”。这足见拼多多的惠商惠农决心与魄力。

这套组合拳下来,同样也是拼多多改造农业的商业智慧体现。

“农地云拼”等商业模式创新,是农产品市场化的基石,解决农产品“卖给谁”,“卖更多”的问题;“百亿农研”,是驱动提质增效的引擎,解决农产品生产端、加工端“种得好”、“产得快”的问题;“千亿扶持”则是燃料,是助推器,拼多多将利润反哺,并将惠农政策倾斜于新质农产品商家,这是站在全局视野下,让整套路径,跑得更快,也跑得更稳。

已有的改变,已经发生。更多的改变,还在路上。

可以预见,随着拼多多“千亿扶持”的持续推进,其在农村的土壤上再次播下的这“千亿种子”,在未来,将有成长为万亿大树的可能。

作者 | 叶二 编辑 | 魏晓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