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科伦药业高层震动:质量掌门人王亮离职引发关注

2024年,中国医药创新传来捷报。科伦药业旗下科伦博泰研发的新型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正式获批用于第二个适应症,成为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上市的TROP2 ADC药物,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母公司科伦药业却在同一时间宣布终止创新制剂及NDDS项目的募资投向,战略重回传统输液业务。

这是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双线押注”:一个是前沿创新药赛道的商业化加速;一个是面对现实压力下的业务“回归”。二者之间,是中国药企在创新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抉择。

创新药“破圈”:佳泰莱全球首发,科伦博泰迎来兑现期

作为科伦药业旗下最具战略地位的子公司,科伦博泰近年已跻身国内ADC药物研发的领军者。此次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商品名“佳泰莱®”)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第二个适应症,标志其在TROP2靶点ADC赛道上的全球领先地位。

据临床数据显示,佳泰莱在治疗EGFR突变阳性、TKI和含铂化疗失败后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展现出优于现有治疗方案的总生存期(OS)改善。作为首款在肺癌适应症上市的TROP2 ADC药物,其市场空间和医疗价值被多家机构看好。

汇丰银行在最新研报中给予SKB264“高度评价”,称其凭借强劲数据、医保预期与渠道优势,将在中国市场实现快速放量。同时,高盛也认为科伦博泰具备“全球ADC竞争者”的潜力,虽然给予的目标价为239.14港元,低于当前市场价,但仍维持“买入”评级。

目前,科伦博泰还拥有A166(HER2 ADC)、A167(PD-L1)、A140(西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等管线,多个产品接近商业化节点,2025年有望进入全面收入兑现期。

战略“回归”:母公司科伦药业重投“大输液”基本盘

与子公司科伦博泰加速向创新药商业化进军形成鲜明对比,母公司科伦药业却选择战略收缩,将募集资金用途从原计划的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制剂项目,转投其传统强项——大输液产业。

这背后,是医药行业集采政策带来的深刻震荡。第十批集采中,科伦药业部分仿制药报价降幅高达90%,使得企业在仿制药领域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截至2024年,科伦已获批近200个仿制药,但大多数产品尚未实现规模放量。

与此同时,公司于9月24日发布公告,正式终止15.88亿元创新制剂项目及2.27亿元NDDS项目,转而加码集约化智能输液产线建设。这被视作公司在高压政策下的一次“务实回撤”。

输液业务一直是科伦药业的“现金牛”。2023年其输液收入突破101亿元,同比增长近7%。尽管2024上半年该业务毛利有所下滑,但仍是科伦最具确定性的收入来源。

高层震动:质量掌门人王亮离职引发关注

正当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之际,主管药品质量的副总经理王亮突如其来的离职再度引发外界对企业内部变动的关注。王亮任职达20年,主导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是科伦质量体系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尽管公告中称其离职为“个人原因”,但据公开信息,其在副总经理中的收入始终垫底(2023年报酬119万元),引发关于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讨论。这一人事变动也让市场担忧,在政策高压与降本增效的双重压力下,科伦是否会在质量管理层面产生隐忧。

风险与希望并存:创新商业化兑现 VS 盈利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佳泰莱上市成功,科伦博泰尚未实现整体盈利。根据机构预测,2024年至2026年,其将分别录得净亏损5亿、9亿与5亿元。当前市值高达584.5亿港元,甚至已超过母公司科伦药业的499亿市值,不可避免地引发市场对其估值合理性的讨论。

与此同时,母公司科伦药业2024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25.86%,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间存在结构性缺口,为缓解压力,公司已计划使用不超过16亿元的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性。

科伦药业与科伦博泰,母子双线的业务走势,正是当下中国医药产业的缩影:一边是仿制药与集采夹击下的现实回撤;一边是创新药商业化加速与国际化冲刺。

这一“守正与出奇”并举的组合打法,既是战略选择,也是企业基因的真实反映。大输液是根,创新药是翼。未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投入、风险与收益,或将决定科伦这家医药巨头下一阶段的走势。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