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商家围堵、海外受罚、投诉爆表——拼多多增长神话的警示时刻

作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具争议性与成长性的代表之一,拼多多(PDD.O)及其海外平台Temu,正在迎来一轮多维度的合规与信任危机。

从国内中小商家大规模“围堵总部”到欧盟再度开启反垄断调查,从“虚假发货”惩罚争议到消费者“投诉量榜首”,拼多多的治理问题正浮出水面,而其增长引擎,也正在进入“降速通道”。

广州Temu总部被围堵:罚款1.14亿,商户联名维权

2024年7月29日,拼多多旗下跨境平台Temu的广州总部遭遇超过200名商家的围堵维权。据商家代表统计,平台因“质检不符”“描述不实”等理由对279家商户罚款合计约1.14亿元,另有售后扣款与预留金超1.38亿元,涉及商家超400家。

大多数商家为中小体量,根本难以承受动辄数万元、十万元的罚金。“平台以质检为由扣我们近三万元,但我们所有产品都有检测报告。”一位商家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

而在此事件中,拼多多客服仅回应“暂无处理结果”,表示“不会赚商家罚款的钱”。但“罚了就赔给消费者”的说法是否公允、公正,商家显然并不买账。

维权案例频发:合理合规or霸王条款?

拼多多商家在多个平台集中反映,“按时发货却被罚虚假发货”、“物流时效无法控制却被判违规”、“消费者恶意退货商家无申诉路径”等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一位商家于16:12接单、16:57发货,17:03快递揽收,仍被以“未在三日内出省”认定为“虚假发货”,罚款60元。对于利润微薄的中小卖家而言,这样的算法,直接意味着亏损。

处罚规则“一刀切”,售后判定缺乏透明度,成为商家集体不满的核心。

监管红线连踩,Temu遭欧盟调查威胁天价罚单

拼多多出海平台Temu也并未风平浪静。2025年初,欧盟委员会再度对Temu启动调查,指其存在:一是发布虚假折扣与伪造用户评论;二是利用虚构“限时限量”信息诱导下单;三是隐藏投诉渠道、误导用户操作。

更早前,Temu已被认定为“超大型在线平台(VLOP)”,须接受《数字服务法案(DSA)》监管。若不能按时提交整改方案,将面临最高达全球营业额6%的罚款,相当于百亿级处罚风险。

法院认定不正当竞争,拼多多被判赔菜鸟500万元

2025年3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拼多多“多多买菜末端系统”悄然侵入菜鸟驿站体系,违规使用其末端门店资源与系统信息,构成不正当竞争,须赔偿500万元并公开致歉。

法院认为,拼多多行为“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服务体验,违背商业道德”,加剧平台合规风险。

投诉量“断层第一”,平台信任危机凸显

据第三方平台“消费保”数据,拼多多2024年全年投诉量达183,712件,高居各大电商平台首位,远超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

然而,其投诉解决率仅16.65%,在主要平台中垫底。平台治理机制与消费者信任的裂痕,正在被数据真实映照。

业绩拐点已现,费用激增利润承压

2024年底,拼多多发布财报显示: 营收同比增长20.5%,但低于市场预期约50亿元;营销费用支出达314亿元,同比增长18%;研发支出同比大涨32%,但未有AI相关产品落地;利润同比增长仅14%,增速创历史新低;利润增速滑落至10%区间,或预示拼多多增长神话进入尾声。

治理、合规、信任“三道门槛”摆在眼前

从商家集体维权到消费者信任崩塌,从国内判罚到欧盟高压,拼多多所面临的不再只是“成本效率”的博弈,而是平台治理与商业伦理的集体审判。

未来,拼多多若想稳固平台生态、维护商家信心、修复用户口碑,必须正视平台规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彻底整改治理与服务短板。

否则,资本市场与监管层对其的“高容忍”时代,恐怕也将画上句号。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