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杭州西湖管理方太严谨了,“一棵树枯萎了还单独发个公告”。
这则公告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发布,其中写道,苏堤56号灯杆靠外湖1株柳树、苏堤52号灯杆靠外湖1株柳树枯死,均属自然死亡,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排除树木倒伏的安全隐患,拟在适合位置适时更新2株柳树,并配了2株枯死柳树的图。
对于网友提出是否“小题大做”,工作人员回应称,西湖景区内主要的大型树木,若出现枯萎、需要砍伐或更换,或是因虫害等原因必须更换的情况,都会进行公示。并解释道,这一规定是管委会经过严谨讨论后制定的,未来也将继续执行,以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对景区管理和游客知情权负责。
柳是西湖经典的植物配置,“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都与“柳”有关。不夸张地说,西湖与柳树在文化意义上已是一体共生。即便只是缺了几棵柳树,或是树木品相不佳,在很多人看来,西湖也会少了一份韵味。
一草一木皆关怀,公众对于枯树的担心,景区对于枯树的处理,都不是小题大做。树木因何枯死?位置在哪?新换上什么树?这些,表面上只是发一张公告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关乎民意和城市治理水平的大事。
针对西湖柳树相关情况,恰恰需要严谨对待,对安全和景观负责到底。城市公共事务,时时处处涉及公众情感和利益,城市管理者更要聆听公众的声音、接受公众的监督。一来,原则上应该充分保护和尊重市民朴素情感、历史文化记忆以及审美偏好。二来,程序上应该引入必要的公众参与,利用各种公开途径,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决策权。
从“还湖于民”到“断桥还柳”,城市的脉搏不在别处,而在每一份民意中。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