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高焱“空降”长城华西银行,接手“烫手山芋”
董事长换人,风雨仍在继续。近日,长城华西银行宣布原董事长谭红因到龄退休正式卸任,由控股股东中国长城资产空降的高焱接任。然而,这位“女将”接手的却是一副沉重的摊子:不良率重返高位、拨备覆盖率低于行业平均、营收持续下滑、资本补血受阻,股权拍卖频遭流拍。这家千亿体量的城商行,正深陷治理与转型的双重困境。
换帅背后:高层更迭频繁,控股股东持续主导
自2014年引入长城资产以来,长城华西银行董事长一职便牢牢掌握在控股方手中。首任董事长谭运财完成从地方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的架构跃迁,随后谭红则主导了“规模化”战略,资产总额迈入千亿级别。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盈利能力承压。
现任董事长高焱虽具有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但其“空降”背景意味着更强烈的控股股东意志主导,能否化解这家银行深层次的公司治理难题,仍待观察。
资产质量承压:不良率再破警戒线,拨备覆盖率偏低
截至2024年底,长城华西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达2.03%,高于监管警戒线(2%)及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1.5%)。尤其在制造业贷款中,不良率高达2.85%。与此同时,其拨备覆盖率仅为169.97%,远低于全国城商行平均的196.5%。
资产质量恶化,不仅压缩了盈利空间,更可能制约该行在未来获取市场信任及融资的能力。
盈利空间持续收缩:营收下滑,净息差走低
虽然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29%至4.51亿元,但主要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的减少,营收却同比下降至23.44亿元。净息差则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仅为1.28%,远低于同业平均,反映出其资产收益能力持续走弱。
当前盈利依赖“财技”而非经营质量,难言健康。
2021年至今,该行多次试图增资5亿元均未成功。2023年起,其股东佳德投资所持2750万股多次拍卖均宣告流拍。即便大幅折价39%,市场仍无意接盘。
资本补血受阻叠加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至10.12%,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流动性及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的问题。
“不良女将”登台,能否突破治理桎梏?
高焱此前主导过上百亿元不良资产的处置,擅长以实质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风险化解,被视为“救火队长”式人物。然而,长城华西银行的治理困境并非单靠业务层面的重组所能解决。
在城市银行普遍面临息差收窄、客户流失、数字化落后等共性挑战的背景下,若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稳定治理机制,即便换帅也恐难改颓势。
长城华西银行曾在“资产规模”路径上一路高歌,但如今,管理失衡、资产质量恶化、融资受阻、股东结构复杂等多重问题交织,正将其推入困境。高焱的到来能否带来转机,尚未可知。但若无根本性治理改革与战略清晰重构,换帅恐怕只是表象,困局依旧待解。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