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新兵”宜宾银行(02596.HK)近日交出了其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表面看营收净利“双增”,实则隐藏重重隐忧。作为一家背靠白酒巨头五粮液、资产规模突破千亿的城商行,宜宾银行此番财报虽维持增长“表面体面”,但多项核心指标的恶化已释放出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
营收几近“停滞”,净息差大幅收窄
2024年,宜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仅0.5%,远低于2022年、2023年分别为18.5%、15.7%的增速。若剔除金融投资收益的“市场偶然性”,其主业经营表现实则乏力:净利息收入同比下滑11.64%,是营收增速骤降的核心原因。
更关键的是,净息差从2023年的2.18%骤降至1.71%,下滑幅度达0.47个百分点,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在利率下行和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小银行的“存贷剪刀差”进一步缩小,宜宾银行未来靠息差稳固收益的能力将持续承压。
业绩增长“靠边站”,利润结构质量存疑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5.13亿元,同比增长9.58%,表面仍属稳定增长,但背后支撑却颇显勉强。首先是依赖于“少数股东权益亏损”带来的报表增厚,剔除后实际净利润仅同比微增0.84%。其次,营业利润同比反降0.96%,显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趋弱。
换句话说,表面上的“稳健”,更多来自报表结构优化,而非真实业务扩张带来的业绩成长。
制造业与批发零售类贷款质量快速恶化
资产质量方面,尽管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略降至1.68%,但细分行业数据暴露出潜在风险点:制造业不良率从0.84%暴涨至3.79%,不良余额增长1.56亿元,几近翻四倍;批发零售业不良率升至1.99%,不良余额也上涨逾一倍。
作为贷款投放主力的两大行业出现集中性风险抬头,预示着宜宾银行信贷风险暴露窗口正加速到来,若无有效化解手段,或将对未来财务稳定性造成冲击。
股权流拍“破防”,市盈率高企遭市场冷对
2025年初,宜宾银行第七大股东成都西南石材城所持3.52%股权在阿里拍卖平台以3.69亿元起拍,最终因无人出价流拍,尽管围观次数超过2700次、55人设定提醒,仍未迎来接盘者。
有分析指出,高达23倍的市盈率远超港股银行平均值(约5倍),不仅高于泸州银行(3.8倍)、贵州银行(4.23倍),更远超市场估值认知。这种严重“溢价”的估值泡沫,直接影响了潜在投资者的信心。
此次流拍也折射出中小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弱势地位:股权流动性差、市场议价空间小、治理结构复杂、控制权难以施展,正在成为区域性银行融资和股东变更中的结构性障碍。
“白酒系”光环难解成长困局,产业绑定或成“双刃剑”
宜宾银行长期围绕五粮液产业链发展,为酒类上下游客户定制“特色信贷产品”。2024年上半年,向五粮液集团上下游提供贷款25.62亿元,占总贷款的4.7%。
但白酒产业高度集中、周期性强,当银行的业务过度依赖单一行业生态时,其抗风险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与之相比,同为“白酒系”的泸州银行已在零售金融、绿色信贷等方向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形成更具弹性的业务组合。
宜宾银行仍以公司贷款为主,占比近80%,零售贷款占比仅8%,说明其金融生态结构失衡,在同业转型浪潮中起步偏慢。
上市之初,宜宾银行以“地方白酒+千亿城商行”的标签吸引了不小关注;然而,随着营收增速下滑、资产质量分化、净息差承压、股东信任裂痕频现,这家地方银行的隐性风险正被逐步放大。
在港股股价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估值透支的背景下,宜宾银行是否还能维系其估值溢价与增长故事?未来,唯有优化收入结构、提升核心盈利、改善资本结构,方有可能重拾市场信任。
而对整个中小银行板块而言,这不仅是宜宾银行的困局,更是系统性转型压力下的共同写照。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