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数字经济政策红利叠加下,中国工业供应链赛道正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工业供应链市场规模达到了人民币10.9万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但数字化渗透率并不高,这片万亿级蓝海正在孕育新的上市标杆。

继京东健康、京东物流成功分拆上市后,京东工业于近日启动港股IPO进程,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家背靠京东集团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否在竞争激烈的MRO(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赛道中开辟新增长极?

京东工业:从亏损到盈利的艰难转身

京东工业的IPO历程颇为曲折。2023年3月,京东工业首次递交招股书,此后上市进程一度陷入停滞。

目前,京东集团旗下已有多家上市企业,如京东集团、京东健康、京东物流、达达、德邦物流等。一旦京东工业成功上市,京东集团旗下上市企业队伍将再添一员。

天眼查数据显示,京东工业定位于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通过推动全链路的工业供应链数字化变革,京东工业助力客户实现物资保供、成本降低以及效率提升。

自2017年7月成为京东独立业务单位起,京东工业始终坚守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公司不仅销售产品,更致力于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

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3年,京东工业持续经营业务的总收入分别为103亿元、141亿元、17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9.4%,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京东工业营收攀升至204亿元。

在利润方面,2021-2024年,京东工业的毛利分别为18.5亿元、25.4亿元、28亿元、3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8%、16.1%、16.2%。

京东工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商品销售与服务提供。2022年、2023年、2024年,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29亿元、161亿元、192亿元,服务收入相对稳定,维持在12亿元左右。

在盈利表现上,2022年、2023年、2024年,京东工业持续经营业务利润分别为-13.84亿元、480万元、7.62亿元,经营利润率分别为-9.8%、0%、3.7%;年度利润分别为-12.69亿元、480万元、7.62亿元,经营利润率分别为-9%、0%、3.7%。

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7.59亿元、8.94亿元、10.67亿元,经调整净利率分别稳定在5.4%、5.2%、5.2%。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京东工业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83.72亿元。

MRO市场的“隐形冠军”还能坚挺多久?

从行业视角来看,京东工业深耕工业供应链赛道,将自身定位为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的市场领导地位:依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京东工业凭借261亿元的交易额,在国内MRO采购服务市场独占鳌头,业务规模达到第二名的两倍之多。

同时,在我国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中,京东工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服务提供商,占据4.1%的市场份额。

数字化赋能供应链:京东工业的商品供应覆盖全国,构建起广泛的工业品供应网络,包含约9000家制造商、分销商和代理商。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经营65个产品类别,提供约4166万个SKU。同一时段内,京东工业服务的重点企业客户超过9900个。


2024年上半年,其服务的重点企业客户中,中国《财富》500强企业占比约50%,在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占比超40%。

分散的客户与供应商结构:在客户方面,京东工业客户结构高度分散,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仅11.5%。通过依靠长尾客户,降低了对大客户的依赖,分散了经营风险。不过,为维持平台的网络效应,公司需持续投入。

在平台发展前期,京东工业着重构建网络效应,即吸引更多商户入驻平台,进而带动更多用户加入。

当平台商户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再实现商业变现。为满足客户分散化的需求,京东工业持续拓展产品类别,逐步形成规模优势。

在供应商方面,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京东工业来自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量,占公司产品和服务总采购量的比例依次为16.2%、12.5%、10.7%和10.5%。

报告期内,来自最大供应商京东集团的采购量,占总采购量比例不足10.0%。灼识咨询数据表明,2023年京东工业在国内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中,客户覆盖范围最为广泛。截至2024年6月30日前的12个月内,服务的重点企业客户超过9900个。

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为应对庞大的客户群体,京东工业一方面持续扩充产品类别,满足客户多元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适当降低毛利率,提升用户黏性。同时,不断提升存货周转率,维持盈利水平。

京东工业不会在自营仓库大量囤积货物,而是借助分销商、代理商的现有库存,以及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智能化调配供应。此外,公司在交易平台引入并管理第三方商家,丰富工业品供给,尤其是长尾SKU商品,进一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最强后台“京东系”又将带来什么?

京东工业发轫于京东体系,此后持续开展对外融资活动。

2020年5月,京东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同时披露京东工业品成功获得2.3亿美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红杉中国、CPE源峰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融资后京东工业品的估值超过20亿美元。

到了2021年7月,京东工业品进一步升级,成为京东集团旗下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并正式更名为“京东工业”。

2023年,京东工业获得中东财团青睐。该轮B轮融资由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与阿布扎比投资基金42XFund共同领投,资管集团M&G、私募巨头EQT旗下亚洲平台BPEAEQT(原霸菱亚洲投资),以及红杉中国参与跟投。

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资金源自阿联酋七大酋长国之一阿布扎比的石油盈余。截至2022年末,Mubadala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840亿美元。

阿布扎比投资基金42XFund隶属于G42,这是一家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人工智能公司,由阿联酋王室成员谢赫・塔农・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SheikhTahnoonbinZayedAlNahyan)创立。2022年,G42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42XFund,重点投资新兴市场的科技公司。

在完成B轮融资后,京东工业估值约67亿美元,一路向上。

整体来看,京东工业的IPO进程不仅折射出中国工业供应链数字化浪潮的兴起,也揭示了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深层挑战。作为MRO赛道的“隐形冠军”,京东工业展现了规模效应与数字化赋能的潜力。

然而,在巩固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京东工业仍需突破盈利天花板,方能在阿里、传统分销商等围剿中,真正定义工业供应链的新标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