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络名人黄帝故里文化溯源行”活动启动
看网络大V如何化身黄帝文化“翻译官”
“5500年前,当埃及人建金字塔时,郑州人已开始养蚕织绸!”
“当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拜祖大典时,他们其实是在给五千年前的文明‘写代码’。”
“郑州像一碗羊肉烩面,传统、厚重,但如今越来越‘潮’了!”
“博物馆预约难,恰恰说明年轻人开始‘追文明’了!”
…………
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将举行之际,3月30日,由郑州市委网信办主办的“全国网络名人黄帝故里文化溯源行”活动启动。
全国网络名人走进郑州探源华夏文明
活动以“寻根黄帝故里 启航文化新篇”为主题,通过“网络大V”的视角,挖掘郑州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根脉,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让“寻根拜祖”的庄重仪式与“网言网语”的鲜活传播同频共振。
中原文化与网络浪潮共振
网络大V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重要桥梁,他们用键盘记录时代,用镜头丈量山河,是文化传播的“扩音器”。当网络名人的流量密码遇见黄帝文化的基因密码,中原大地的文明火种,正以更青春的姿态照亮未来,“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更加闪亮。
活动中,@苏芩、@魏新、@天空菌、@刘语熙、@刘雪松、@听风的蚕、@三维地图看世界、@幻想家、@旅游约吗、@宋提辖、@左克朋、@司马平邦、@老猪的碎碎念、@作家邓海春、@赵健、@蘸盐、@战甲装研菌、@江氏小盗龙、@幻想家、@半杯馊茶、@煮酒君、@巍岳钦禹、@青春河边巢、@应旺,获颁“郑州市网络文明伙伴”聘书。大家纷纷表示:“这份荣誉是认可,更是责任。今后将持续传播郑州文化,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
“郑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年轻人聚集、潮流感十足。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当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拜祖大典时,他们其实是在给五千年前的文明‘写代码’。”知名文化学者苏芩在采访中说,这种“传统文明+数字原生”的融合,如同中原文化与网络浪潮的共振实验,相信通过更多大V的“文明翻译”,黄帝文化不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可交互、可共创、可衍生的文化操作系统。
启动仪式后,网络大V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参观了《轩辕情——中国梦 2025中国书画作品展》,在郑州博物馆了解了郑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并欣赏了《繁花似锦 豫见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和“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
谈及次日要参加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见证这一庄严时刻,大家都激动不已。“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追寻文化之源就是追寻我们的思想内核”,历史博主康晨曾多次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一次都是精神洗礼。他表示,拜祖大典不仅是对人文始祖黄帝的敬仰,更是文化认同的体现,希望更多的人来到郑州,来到老家河南,寻找自己的心灵故土。
多维解读郑州文化密码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让这份跨越五千年的文化遗产突破圈层,触达更多群体?“郑州市网络文明伙伴”给出自己的答案。
“郑州像一碗羊肉烩面,传统、厚重,但如今越来越‘潮’了!”知名文化学者苏芩在分享中妙语连珠。她以郑州东站“维多利亚港分港”的网红称号为例,描述这座古都的蜕变:“曾经的郑州是‘商都’的代名词,如今却多了‘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创意园’这样的‘文艺地标’。拜祖大典也不仅仅是庄严的仪式,他也有新潮的一面,年轻人还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用短视频、直播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她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破圈”,“当传统DNA遇上数字时代,郑州正在书写一部‘古老文明年轻化’的范本。”
“在郑州,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张祥锋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郑州的历史厚重感。他坦言对郑州的情感源于两种温度:“一是文明根脉的温度——商都遗址、裴李岗文化、大河村遗址,每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二是人间烟火的温度——胡辣汤、水煎包的香气穿越千年,至今仍是游子乡愁的载体。”他呼吁:“在北斗导航定位九州的时代,我们要用创新表达激活黄帝文化,让传统基因成为构建民族精神共同体的纽带。”
“许多人以为郑州只是‘铁路拉来的城市’,却忘了它是华夏文明的‘零公里起点’。”网络大V@半杯馊茶以地理坐标切入文化深意,“‘中国’的‘中’字,或许就源于这片土地。我们的先贤从这里出发,将文明的火种播向四方。”他计划梳理郑州文化脉络,“不仅仅是在网络上,更会在亲朋好友间讲述中原大地的文化故事。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的发展”。
“博物馆预约难,恰恰说明年轻人开始‘追文明’了!”历史博主@老猪的碎碎念结合自身博物馆摄影经历,提出独特见解。他提到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莲鹤方壶等镇馆之宝时,眼里有光:“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先民生活的切片。当年轻人挤在玻璃展柜前拍照发朋友圈时,文化传承已悄然发生。”但他也提醒:“热潮之下,更需深耕。我们要用通俗语言解读专业历史,让文物‘开口说话’。”
军事历史博主@听风的蚕在采访中以另类视角解读郑州,并抛出一个“爆梗”:“5500年前,当埃及人建金字塔时,郑州人已开始养蚕织绸!”这种中外文明对比的视角,瞬间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具象认知。他建议,可以多打造“文化梗”与符号记忆,用对比叙事告诉网友——中华文明不是“后来者”,而是人类早期的“顶流”!
追寻“最早中国”的根脉
3月30日下午,“全国网络名人黄帝故里文化溯源行”活动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暖阳照耀,春意盎然。随着嘉宾的脚步迈入“麦田广场”,一场戏剧与历史的旅程在这里起航。
当一行人踱步至“河南的土”建筑前,镌刻着全省十八个地市名称的墙面引起了许多嘉宾的兴趣。这里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乡,也有考古遗迹出现过的地方,百家姓中许多大姓从这里诞生,嘉宾们讨论着与地名有关的逸闻趣事,伫立,感慨。
楼阁起落,光影色变,历史人物现身,时光不断流转。在戏剧幻城剧场,这片土地的千年历史以戏剧演绎的形式继续上演。一个个和我们相隔千年的古人从地下缓缓升起,来到观众面前。“在这里竟然看到了白居易与刘禹锡互动,宋徽宗与嘉庆皇帝对话,古代文化通过现代手段演绎竟然如此有趣。”@司马平邦(段伟)在看完演出后由衷赞叹。
从郑州美术馆到郑州博物馆,再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经历了一整天“文化溯源之旅”后,@江氏小盗龙(江泓)感受似有千言万语——河南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已然走在了全国前列,“就像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得那些本以为只能吸引中老年群体的悠久历史却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爱,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李居正 文 徐宗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