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俗话说“无菜不蒸,无蒸不宴”,在我们中牟城乡,蒸菜尤其流行。在过年的时候,妈妈喜欢蒸各种扣碗,排骨、小酥肉、鸡块、梅菜扣肉等各种肉食她都会蒸,蒸得软香酥烂,入口即化。除了味美,蒸菜也很有寓意:意味着我们的日子“蒸蒸日上”。
今年的春天,我跟着妈妈吃饭,又重温了小时候的各种蒸菜。蒸面条棵,蒸麦荠菜,蒸芹菜叶,蒸枸桃树穗,都是她常做的蒸菜,我小时候她还爱蒸老豆角,蒸馍片,近些年不常做了。这几天她又忙着和一个阿姨去捋榆钱。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吃的就是榆钱,记得那时候妈妈一般都是熬榆钱米粥,或者是拌面蒸,味道粘粘的,我不喜欢,我不记得吃榆钱窝窝。最近朋友圈到处都在晒蒸榆钱窝窝,我让妈妈也蒸一点,有个阿姨先给她送了点尝尝,有点碱小了,她说不太好吃,太咸太淡都不好吃,她取长补短,又根据我的口味进行调制,最终蒸得非常成功,晚上我一般不吃饭的,吃了一个觉得意犹未尽,又吃了一个。
大致的做法是:先把榆钱淘洗一下,把水滤干,拌盐,加生花生碎,反复揉,在揉的过程中,盐又煞出水,榆钱变得越来越少,这时候拌面再揉,捏成窝窝状,放锅里蒸,蒸十四五分钟即可。用香油、醋、生抽、辣椒油调成汁,蘸着吃,美味无比。蒸菜窝窝的种类比较多,我最近听官渡桥的菜农介绍才知道菠菜也可以做窝窝,最常见的还有蒸红薯叶窝窝。各地蒸菜的喜好也不太一样,登峰的朋友说他们那边不吃榆钱,妈妈说县南的人好蒸杨树叶,她也试着做过,很难吃。人的口味都有沿袭性,祖辈喜欢吃的,子女们一般也会喜欢。比如柳絮,虽然味苦我也爱吃,因为小时候常吃,但杨叶我也很难接受。
每次做蒸菜,妈妈都喜欢念叨:“这都是无公害的,吃着可好。”以前缺吃少穿的,蒸菜是裹腹的美味。现在餐桌上虽然啥菜都不缺了,但无公害的越来越少了,所以这些野菜,既是儿时的美好回忆,也是现在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同时,蒸菜还蕴含着浓浓的母爱。
在古代灾荒之年,野菜之类的野味作用更大。刚刚考过的郑州二测文言文阅读里记录着古代官吏救济灾民的做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舍禁”,意思是开放山泽。在古代山林川泽归皇家所有,在灾荒之年向百姓开放,山林中的野菜、野果和其它野味,还有江海陂湖中的各种美味,任百姓恣意采捕,赖此救活了很多人。
现在我们这边随着耕地越来越少,野味越来越难采,尤其是朋友圈的助推,每到春季吃野菜大为盛行,采集野菜也蔚然成风,或者自己吃,或者卖钱谋利,只要不伤及树木的根本都无可厚非。在采集树上的野味比如柳絮、槐花之类时,折断树枝的现象比比皆是,折断小枝还可以理解,对树木进行毁灭性地砍伐的也不乏其人。人是大地之子,如果能保持生态平衡可造福子孙后代。只要不是过度捕杀、砍伐,大自然都很仁慈宽厚,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但如果做得过火了,人类终将会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