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井宪涛 吴飞文/图


春日的阳光洒在中牟新区广袤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意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与往年不同的是,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多了许多“新科技”的身影: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地喷洒着农药;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运行,将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农民们拿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实时掌握田间地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

中牟新区近年来在省市大力支持下,致力打造黄河流域智慧农业新标杆,让科技惠及每一寸土地投入,投入各类政策资金300余万元,建立全国病虫情报田间监测点4处,发展扶持植保专业组织3家,植保无人机全区保有量近200台,智慧农业覆盖了全区40%农田,现在的中牟农业科技在田间随处可见,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

【田间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的“智慧眼”】

“前几天县里的专家通知我打药预防红蜘蛛,我今天就领着无人机来打药了。”当地种粮大户王强指着空中的植保无人机对记者说:“我承包了2000多亩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什么时候该打什么药,县里的专家都会通知我,让我省了不少心。”

在中牟新区官渡镇,杨小军是种蒜大户。“我今年种了30多亩蒜,现在长势喜人,没有害什么病,得感谢农业局的专家们!”杨小军抽着长长的烟袋,憨厚的脸庞上绽放着喜悦:“专家就是能,能够发现细小的虫,还知道蒜地快要得什么病,让我们提前打药,省了不少事,以前总是看见有病有虫了才去打药,现在经过县里专家指导,把病虫害提前预防了,今年相较于往年我少打了2、3遍药,光药钱都省了百十块钱嘞。”

专家能够预知未来吗?非也!原来在中牟新区建设了四座大型植物病虫害监测站,监测站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虫情、孢子、温度、风力、湿度等数据,并上传至省级农业管理平台,确实能够做到早期发现农作物病虫情况。负责监测站运行的路永军告诉记者:“监测系统能够捕捉空气中的孢子,数据上传到省级平台,结合后台数据分析,给出防治建议,这个精准度较高,针对性更强。” 

中牟新区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科负责人袁世昌介绍,监测系统通过性诱技术吸引害虫进入监测范围,结合幼虫发育规律,精准预测最佳防治时期,实现了绿色防控的目标。通过田间监测点24小时运转,适时提供数据报告,为农户提供科学指导。据测算,在中牟新区,智能监测系统的使用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让科技赋能:蝴蝶兰绽放的“智慧之花”】

2025年3月24日,记者走进中牟新区狼城岗镇北堤村,探访蝴蝶兰智能种植的现代农业实践。在这里,传统花卉种植正与科技深度融合,智慧农业为蝴蝶兰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排排蝴蝶兰幼苗整齐排列,叶片青翠欲滴。蝴蝶兰种植基地负责人邵会羽轻点手机屏幕,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目了然。“通过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并自动调整遮阳棚角度和灌溉系统,确保蝴蝶兰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以前干活很累,一天下来也干不了多少活,现在方便了,浇水、上肥、打药,都快得很,你看这花长得多好,这个棚4000多平方米,我们两个人都干完了,要是放在以前,十个人都不止。”当地工人李小花介绍道。

记者看到,浇水时水槽抬升至苗床部位,营养液均匀地浸过每一株幼苗,大棚上面的遮阳系统也是逐步打开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蝴蝶兰智能种植的实践,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保障了村集体收入,务工的村民工资也大幅度提高。  

【智能灌溉:从“靠天吃饭”到“精准管理”】

在中牟新区雁鸣湖镇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梁四清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智慧灌溉系统。“现在有了智能灌溉系统,水都用到了‘刀刃’上,既省水又省力。”  

中牟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援朝介绍,智能灌溉系统依托土壤湿度传感器、田间监测站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经云端分析生成灌溉方案,实现了精准化管理。中牟新区22万亩冬小麦近一半应用智能灌溉技术,春灌周期缩短了10天,节水600多万立方米。

“以前总觉得大水漫灌的方式才能把地浇透,浇水全靠以前的老经验,对智能灌溉一直保持怀疑,经过农业局的专家一次次的教育,才接受了现在的新科技,与传统大水漫灌比,智能喷灌每亩地用水量从80立方米减少到50立方米,700亩小麦节省成本1.4万元。”种植户张献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

中牟新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磊表示:“智能喷灌设备一天能浇地30多亩,效率是人工的4倍以上。”  

王磊随身携带一台土壤养分测试仪,为农民免费检测土壤氮、磷、钾等元素含量,精准指导群众“输液”式施肥,养分直达根系,小麦长得齐整壮实,实现了高效节水节肥灌溉。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种地”,智慧农业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牟新区智慧农业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下步中牟新区农业农村局将大力推进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未来争取将让小农户都能获取定制化种植方案,让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将成为常态,让农田管理更加精准,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乡村振兴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