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纪伟副会长(中)带领队友在洛河边进行救援
邙山脚下,伊洛并流,在“最早的中国”——洛阳偃师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智慧而勤劳的人们创造了无数的丰功伟绩。今天河洛大地上又涌现出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偃师区慈善协会副会长、慈善SOS救助服务中心主任——马纪伟。
马纪伟,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马屯村人,1974年11月出生,回族,中共党员,自由职业者。他应是被一生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的继父进行的善的启蒙,在他幼小的心里播下的慈善种子。在他10岁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在农村麦场帮忙打麦,同伴小朋友不留神将手缠进了打麦机皮带,情急之下,他用双手紧紧抓住皮带,小朋友脱险了,他的左手食指、中指被碾掉了一截。
2012年他加入公益救援组织,2016年他费尽周折,动员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组建了偃师区第一家慈善公益救援队伍——神鹰救援大队。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近千人。从最初的小范围的简单救援发展成水域、山地、抢险、救灾、救助的综合性救援力量,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慈善救援中队,成为区里最可靠的民间救助队伍,也成为慈善工作覆盖全域的骨干网络。他们平时各忙各的工作,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随即在群里通报,有时间的同志们会闻令而动,接受统一调度。他们除了长年坚守偃师区开展救灾救援工作,随时随地支援周边县市突发灾害事故处置,他还多次不远千里,在第一时间自发赶赴四川汶川、泸定、北京房山、河北涿州、山西、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甘肃,江西、安徽等地,积极参与地震、抗洪救灾救助工作,受到上级和当地干群的高度赞扬。
他带领的慈善救援团队迅速发展壮大的秘诀就是“向我看,随我上,跟我干”。在抢险救援的第一线,不仅他冲在最前,而且,他永远是一位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勇士。他曾经爬上90米高的塔吊救人;下到47米深的枯井救人;在甘肃积石山雪天车轮打滑,车身悬挂在悬崖峭壁上,命悬一线;在四川泸定地震救灾时,他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磨西古镇大渡河海螺沟悬崖峭壁;疫情期间连续45天参加防控值班,昼夜开展消杀消毒。他带领的慈善救援团队从2017年开始,参与了全国各地所有的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工作,无一缺席,并且,三次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现场的民间救援队伍。
2021年7月21日,在新乡卫辉市顿坊店牛场村抗洪救灾活动中,由于他们最早到达灾区,受到了正在现场指导救援的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接见,王省长亲自为他们进行救灾指导。
由于洪水泛滥,为保障安全,马纪伟亲自驾驶冲锋舟一趟一趟往安全区域外转移受困群众。下午2点他刚刚把一位大娘接上冲锋舟,准备继续搜索其他被困群众时,突然一股急流从对面街道直扑过来,冲锋舟失去平衡随即侧翻,船上的人被冲入湍急的洪水中。被洪水冲到不远处的马纪伟用手抓到了一户人家的铁艺大门,他连忙死死抓住铁艺栏杆,脚以两根栏杆的间隙作为支撑勉强站住。水流湍急,上游的水不断往下涌。手拉着大娘的战友黄建平眼看着就要坚持不住。马纪伟连声呼喊:“你和大娘再坚持一下!我向你们靠拢!”他沿着脚下的铁管,逆水而上,费尽周折和战友黄建平成功会合。依靠水中的电线杆,两人使出浑身力气护住在急流中的大娘。最后在解放军舟桥部队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地震,马会长带领26名队员驱车一千多公里奔赴现场,通往共和村的道路受山体滑坡影响中断,他们利用工具开辟磨西古镇大渡河海螺沟悬崖峭壁上通往共和村的数公里生命通道,翻山越岭转移被困群众数十人,协同武警部队运送救灾所需物资,并将一名不足周岁的男孩背下山,安顿到磨西古镇安全区域,并且,在山体滑坡的废墟中徒手作业,搜寻被困群众和遇难者遗体。
2023年元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河南省三门峡黄河大坝风景区突发多名游客落水事件,大年初二早上马会长割舍与家人欢度春节的美好时光,带领精干队员奔赴事故现场,救援工作持续五天,直到27日返回偃师,圆满完成各项救援任务。
2023年8月1日,北京房山突降特大暴雨,出现洪涝灾害,马会长第一时间组织精干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奔赴现场,在房山追随洪水流向搜救和转移被困群众,直到河北涿州,他们是全国各地第一支到达涿州市的社会救援力量,在西坛村和新村,以及新华城搜救转移被困群众达上千人。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突发6.8级地震,他们闻灾而动,连夜赶赴1200公里的地震灾区,19日凌晨1点到达积石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积石山中学),从指挥部得知灾情最重的大河家镇部分村庄还处在失联状态,他们主动请战到最偏远的大墩村救灾,由于山上积雪还没有融化,运送救援装备和物资的车辆翻山越岭途中防滑链折断,车辆打滑上不去,他们就齐心协力推车缓慢前行,下山过程中由于路滑,车辆刹不住,冲过路边排水沟,前轮悬空,由于后轮挡在排水沟,车辆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他们把所有救援装备和物资全部卸下来,车拉人推将车辆拉上来,又重新把装备和物资装上车,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目的地,紧接着兵分两路,一组挨家挨户排查受灾情况,另外一组负责安置房倒屋塌的群众搭建帐篷。他积极协调急需物资,棉被600条,大衣800件,牛肉肠200件,方便面400箱,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为稳定灾区群众情绪发挥巨大的作用。
2024年7月15日,南阳市遭受75年建市以来最强暴雨袭击,局部地区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7月16日上午他们迅速集结队伍,携带救援装备奔赴灾区。通往社旗县和唐河县重灾区的乡镇多条道路低洼地段因洪水淹没无法正常通行,他们采用测量水深(深度不超过70公分的路段就驾车强行通过,流速大又深的水域就绕行),克服各种困难奔赴重灾区,分别对社旗县官寺村,唐河县郭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进行了紧急的转移,直到次日凌晨三点才到达唐河县文峰高中休整。17日早上他们奔赴洪灾更加严重的桐河乡,途经吴庄村时又被眼前的洪水挡住了去路,向附近村民咨询可绕路线时,得知村养老院受灾严重,他们兵分两路,组织两名队员乘车轻装上阵为绕行探路,另外一组就地展开敬老院的救助清淤工作。
2024年7月2日,慈善救援大队赶到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城新城区,立马投入到抗洪救灾一线,搜救和转移被困群众,电力和通信中断给救援带来诸多不便,7月3日上午应平江县汉昌街道邀请,安排四台抽水泵为社区清淤和安置小区地下车库排水,在洪家塅社区清淤时,为居民服务中心找到40多本房产证、1700元现金及金项链、公章等贵重物品并当场交付相关人员。
“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一直以来都是这支慈善救援队伍的宗旨和目的。多年来,除了平时的训练和救援之外,他和他的战友们还先后帮扶了171位孤寡老人。平时关注老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逢年过节及时送去米、面、油、衣服等生活必需品。他动员企业捐赠200张铁床,送到需要的老人家中、敬老院和学校,亲自安装到位。每年高考季为考生爱心送考保驾护航,组织物资矿泉水和考试必备品助力考生高考。他还与企业爱心人士丁某一起筹集20余万元资助23名贫困大学生和11名孤儿。
为提高慈善救援的科学性、安全性,他主动联系区人民医院,并和医院结为慈善救援合作单位。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专家为救援队员讲解救治伤者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示范,让大家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正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现场救援处置能力。
2024年2月26日,偃师区府店镇参驾店村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失足跌入家中的红薯窖中,情况非常紧急。马会长赶到时,看到家属正准备将受伤的老人拴上绳子提上来,马会长看到救治措施不够规范,立马阻止该行为,亲自下到窖底查看情况,经初步检查,他判断老人已经腰椎和腿部骨折,他立马安排放下救生担架,以担架为支撑,将老人固定在担架上后提了上来,及时避免了紧急救援处置中的二次伤害。
三年来,他带领慈善救援队先后参与火灾救援17起、水域救援176起、山地救援62起;参与全国重大自然灾害救援7次,执行广场维护秩序、安保活动69场次;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进入22所中小学宣讲;河堤巡防安全劝阻游泳爱好者和玩水的青少年180多次,寻找失踪人员93人,参与各项救援演练21场,救援技能培训33场,受益师生以及群众不计其数。
慈善救援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感动,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变化。马会长投入救援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为便于闻灾而动,他干脆吃住在办公室,二十四小时值班备勤状态,几乎全身心投入慈善救援事业。妻子对他的行为越来越难以理解,开始抱怨他,说他家里的一切事都顾不上,干不了,又不能给家里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最后选择离他而去。女儿和儿子选择了和他一起生活,可是他哪里顾得上照顾儿女们呀,就连女儿在洛阳市区参加高考那天,他还在偃师区高考场外做志愿服务,没有去陪伴,女儿见到他大哭一场,这件事至今让他难以释怀。更让他愧疚的是,他在辉县抗洪救灾时忽然接到表哥的电话,说舅父病危,希望他回去见最后一面。当时马纪伟正驱车从新乡市转战辉市抢险救灾,那是在几乎没有通信信号的重灾区,未能及时赶回。噩耗传来,他禁不住泪流满面。舅父养育之恩重如山,他13岁那年父亲去世后,基本上都是在舅父的关心教育下长大的,没有舅父多年的抚养和教诲,就没有他的今天!等他把群众全部都转移到安全地带,马纪伟终于忍不住悲从心来,躲在一处角落里大哭一场。
生活中,一些人时不时会问马纪伟这样一个问题:开展慈善公益救助,一不收费,二无工资,还要贴钱搭工夫,你为什么要去做呢?马纪伟总是笑而不答,他也许就是为慈善信仰而生的吧!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马纪伟会长他就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但是他的慈善品格和情怀却如巍巍嵩岳,令人高山仰止。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