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6年初,我在南开大学采访了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这是我对他几次采访的第一次,但一下子就受到震撼。
陈省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数学家之一
1911年,他出生于浙江嘉兴的秀水县,1922年随父迁往天津,先后在扶轮中学、南开大学就读,是连续跳级的学生;
1931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员,1934年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年仅23岁;
1934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奖金,赴德国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年仅25岁;
1936年,他去法国巴黎留学,转年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迁往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7岁;
1943年,他应邀到美国普斯林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此后两年间,发表了划时代的关于整体微分几何基础的论文,奠定了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年仅32岁。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陈省身于1949年携家人迁往美国,他当年夏天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他又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转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加入美国国籍。
从1978年开始,他不断回到母校南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表达了要为新中国数学学科发展作贡献的愿望,提出建立“南开数学研究所”。
邓小平会见陈省身
1984年,他受聘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88年,他捐出100万美元,建立“陈省身基金”,用于“南开数学研究所”研究工作。
中国数学会颁发陈省身数学奖
历史没有亏待陈省身:1984年,他获得世界数学最高奖——“沃尔夫奖”;同时,对他出这样的评价:“此奖授予陈省身,因为他在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其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二
我在1986年初采访陈省身时,是在南开大学专门为他兴建的寓所——“宁园”进行的。
当年,他已经75岁,但身体依然非常健康。他的青发虽出现缕缕白丝,可面色红润,步履轻快,记忆惊人,浑身蕴藏着使不尽的精力。他的眼睛不花,可以阅读书籍中密密麻麻小字;他的耳朵不聋,可以辨析极轻微的声音;他的心脏、血压也都很正常。更为突出的是,他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尝过患病的滋味。
陈省身与杨振宁亲切交谈
陈省身告诉我,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在体育锻炼方面进行“投资”——而他是舍得在这方面“投资”的。
在美国期间,陈省身有着与其他科学家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每天准时起床和入睡,准时工作,一不拉晚,二不熬夜,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他的“工作强度”又非常大。刚到清晨8点,他就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向数学领域的一道道难题发动不停地“进攻”……他一天到晚,不停地演算,不停地阅读资料,不停地冥思苦想,一点一滴的时间也不浪费。
即使如此,陈省身在紧张的工作中,总是尽量挤出一些时间,利用工作房间的狭小“场地”,开展“颇具特色”的运动。他特意买来一辆单轮健身车。他双脚踩着脚蹬子急促地转动,车轮飞快地旋转,发出“嗖嗖”的声响。过一会儿,体力渐渐不支,大口地喘着粗气,还是一个劲儿地蹬个不停;再在过一会儿,两条大腿有些发软,滴滴汗珠从脸颊滚落,才慢慢停下来。
他有时在工作房间思考一些问题,从不坐在椅子上纹丝不动,总是在地毯上慢悠悠地散步,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又从那一端走到这一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做了工作,又活动了身体。就这样,他在工作房间每天起码要走“几里路程”。
有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森林里,进行远距离的跋涉,遍野的绿涛映入眼帘,浑身的疲劳不翼而飞……
陈省身为学生们签名留念
有的时候,他开着汽车奔往一些遐迩闻名的大山,汽车本来可以开到山顶,他却在山脚嘎然而止,随后一步步地攀登上去。
三
来到南开大学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后,陈省身仍然保持着喜欢运动的习惯。
每天拂晓时分,南开大学的操场、小公园、林荫道,都遍布晨练的教师和学生。这时候,他也早早来到长满荷花的马蹄湖畔,跟旧时的同窗学友、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吴大任学练太极拳。他学练太极拳起初比较吃力,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一定的进步,也能一气呵成、神态自若地练下去。他为自己入了“门道”而高兴,后来越练越带劲……每天下午,他还抽出半个小时,在马蹄湖畔的小径踱来踱去,代替了在美国的“室内散步”。
南开大学举办陈省身生平事迹展
2004年12月3日,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享年93岁。陈省身和夫人郑士宁一起葬于南开大学西南那片绿树掩映的坡地上。整座墓园如同一个露天教室,充分体现了一代数学大师的崇高精神境界。
作者:贾长华文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正观新闻·正观号
正观新闻正观号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