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成长的引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站在讲台上,将书本上的知识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去理解每一个独特的心灵,做他们心中满意的教育者。
一、以心换心,共筑满意教育
想象一下,当孩子们带着忐忑的心情踏入校园,他们期待的是什么?是理解,是尊重,是被看见。作为教师,我告诉自己应当首先放下权威的面具,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的世界。在家长会上,我们不仅要分享孩子的成绩,更要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那些小小的进步和不易察觉的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每一次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样的教育,才能触及心灵,赢得孩子们的满意与信任。
二、点亮希望,关注每一个灵魂
在我们的眼中,不应只有那些光芒四射的优秀学生,更应看到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努力、渴望被认可的学困生。他们或许成绩不够理想,但他们内心的进步渴望却同样炽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这动力源自日常的关注、耐心的鼓励,以及与家长的密切沟通。每一次与孩子的谈心,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扰。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适时的奖励政策能够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只是被正确地引导和看见。遇见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总是对自己说:“他们之前可能遭受了许多来自父母、朋友、老师的压力,他们渴望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对此类学生,我倾注了更多的耐心。上课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你看,当他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后,他眼睛里透着快乐和自信,高高扬起的头,微笑的嘴角仿佛都化成一缕春风。当他有疑问时,我也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出失落与难为情,下课或者抽时间再给孩子补补。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我对教育阵地的坚守。
三、教学相长,坚守教育信仰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知道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调整而取得显著进步时,那份成就感是无价的。但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不爱吭声、容易被忽视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倾听。他们的沉默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未被发掘的潜能。我们要坚信自己的教育信仰,做一名问心无愧的人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六年,看似短暂,实则足以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六年,是孩子们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与成长的六年。让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为孩子们铺设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希望自己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爱与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光芒下,自信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做孩子们心中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爱去引导、用行动去证明。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途中,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见证每一个生命的奇迹与成长。
朱智萌,女,1990年9月出生,现任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
2020年阳光教育杯作文竞赛活动中被评为惠济区优秀辅导教师。2021年小学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得郑州市二等奖。
2021年荣获惠济区师德先进个人。
2022年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获得郑州市二等奖,中小学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被评惠济区二等奖,小学数学命题说题评比中荣获惠济区二等奖。
2023年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被评为郑州市三等奖,参与郑州市课题《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理财教育的渗透研究》荣获三等奖,惠济区优质课二等奖,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荣获郑州市二等奖,教育随笔《爱让我们温暖》刊登在E学中国。
文字:朱智萌
图片:朱智萌
排版:杨晓莎
责编:王慧婷
复审:王伟娜
终审:刘 红

校园视点
教育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