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弘毅高中 李志霞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入春以来,温暖的天气没几日,这两天又风雨大作,在城里还看不到春的气息。所以我就特别喜欢往乡下跑,因为在乡下能最早嗅到春天的气息。
昨天下午雨停了,天微微泛晴,同事约我:“姐,你来摘草莓不?我在地头这边等你,这边有许多面条棵,还有些别的野菜,来了顺便挖一些。”我手头的工作正好要完工了,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弄得头昏脑胀,正想出去透透气,便欣然应约。
开了三四十分钟的车才抵达目的地。来的时候兴冲冲地想好好体验一下劳动,结果野菜同事已经挖好了,我俩开始摘草莓,刚摘了一筐,就累得直不起腰,我直呼受不了。
听同事说亲戚种草莓很辛苦,摘草莓的苦我算是体会一二,实际的劳动更辛苦。为了保证草莓的新鲜度,农民们一般都是半夜摘。第二天一大早去卖。我才明白为什么在市场上买的草莓往往不及去棚里摘得保质期长,因为很费工夫,现摘现卖来不及,必须要提前摘,所以很难买到刚摘的草莓。今年的草莓价格偏低,据说是种得人太多了,很好的草莓才五六块钱一斤,我觉得不会有啥利润,因为种草莓太费功夫了。
其实每一项农活都不轻松,偶尔作秀式的体验和日复一日的劳动是两个概念,所以每次买农民自己种的蔬菜水果时,我从来都没有讨价还价过,总是觉得他们不容易。虽然我薪资微薄,但我依然有着“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悯农情怀。唐代李绅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把劳动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农民是托举我们成长的贵人,粮食与蔬菜既是我们的生命的给养,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无论是高官权贵,亦或者凡夫俗子谁都没有资格鄙视农民。
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不过,我虽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与妈妈对我从小的教育有关。妈妈不识字,但是她很有远见卓识,她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所以特别支持我们的学习。
哥哥没有如愿继续学业,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是她的一大遗憾。
妈妈对我寄予厚望。虽然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但是她对我做到了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养,而是精神上的富养,她没有一点重男轻女的偏见,给我创造一切学习的机会。
在农忙时节,不论再忙,妈妈都不指着我干活,让我在家安心写作业,也辅导弟弟作业。妈妈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干活能手,以前我们家有一个二分地的小菜园,她把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菜品十分丰富,时鲜蔬菜啥都不缺,还在家里的院子里种得有东瓜、苦瓜、豆角,苦瓜与豆角吃不完,她就把苦瓜切成片晒干,把豆角焯水晒干。冬天没啥菜的时候,用辣椒油凉拌的苦瓜干是我们餐桌上的最爱,用干豆角做面筋汤,也是特别的美味。
还记得小时候麦子快成熟的时候,妈妈便会把麦穗用火烤烤或放进锅里蒸蒸,然后放在簸箕里揉揉给我们吃,那种香味永远都忘不掉。烧麦仁儿、蒸野菜、炒瓜皮、南瓜汤……都是儿时最美味的食物。在没有冰箱的时代,在不知菜市场为何物的时代,在肉食只有过年过节才能一饱口腹的时代,因为妈妈的勤劳能干,我们的饭桌依然是不乏美味的。妈妈总是变着花样儿给我们做,让我们大饱口福。
父母面朝黄士背朝天,劳累了大半辈子,如今已七十多岁了,依然舍不得土地,前几年农村拆迁,土地都没了,不得已他们才愿意搬来县城与我们同住。
本来想让他们多享享清福,但在县城他们总嫌生活单调,尤其是妈妈依然很喜欢种地,她在周边开了好几处荒地,种得花生、芝麻、红薯,还有各种蔬菜。花生和芝麻分别打成花生油和芝麻油,红薯留少量的,多的做成粉条,比市场上卖的都要好吃。
现在经济条件都好了,其实家里啥都不缺,我们做儿女的都怕她累着,特别是远在外地的大哥,几次三番地劝她不要种地,但拗不过她,我其实特别理解妈妈,勤劳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对土地的热爱已深入骨髓,种地既是一种体力劳动,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根在土地,反倒是突然闲下来可能会影响健康。

中牟恋歌
冷暖自知,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