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依萱
近几年,相对于电视剧的冗长拖沓,微短剧凭借其竖屏观看的便捷性、短小精悍的内容、吸睛丰富的题材,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快速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短剧的众多题材中,“霸总文学”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类。其中的代表性角色“霸道总裁”通常代表成功、权力和财富,与“傻白甜”女主形成鲜明对比。剧情设定往往具有高度戏剧性和娱乐性,以“甜”“爽”“虐”的爱情故事为主,包含逆袭、打脸反派、宠溺女主等“甜虐交织”的桥段。以“短平快”的特点提供高情绪价值,吸引用户观看甚至付费购买。
打开短视频平台内的短剧列表,精选短剧排名前列的剧集包括《你喜欢阔少,我暴露家产你哭什么》《豪门千金来自农村》《关总宠妻无度》《我被霸总强制闪婚》《封总夫人带娃找上门了》《嫁进豪门后,小可怜被宠上天》等内容。在这类剧中,“霸总”往往被塑造成拥有无限财富、权力和美貌的完美形象,他们的爱情来得突然且毫无逻辑,靠着强制的手段和夸张的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
而最近,“霸总”微短剧还出现了“老年定制版”。《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后五十岁霸总狂宠我》《五十岁保姆嫁豪门》……这些微短剧不断登上热度榜单,刷屏中老年群体的手机屏幕。
“拜见董事长!”近日,郑州市民张先生半夜上厕所时,被母亲房间里传来的喊声吸引,悄悄开门一看,原来是母亲正捧着手机躺在被窝,全神贯注地观看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问起母亲为何不睡,“卖盒饭的大姐也能傍上专情大款,太好看了!”张先生的母亲兴奋道。
72岁的李阿姨亦是如此。李阿姨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她之前的生活规律而又单调,每天就是打扫卫生、准备饭菜,偶尔看看电视。自从接触了中老年短剧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每天早上一起床,李阿姨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打开短剧APP,一天的时间就在刷剧中度过。哪怕到了饭点,也要在家人的多次催促下,她才会匆匆放下手机。每天嘴里都念叨着剧中的情节,也要在家人的多次催促下,她才会匆匆放下手机。每天嘴里都念叨着剧中的情节,一会儿为剧中女主的遭遇叹气,一会儿又因为霸总的帅气出场而露出少女般的笑容,激动的神情就像一个沉迷于玩具的孩子。
重“爽”轻逻辑、剧情又千篇一律,老年人看这样的微短剧图的是什么?或许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97亿,占比21.07%,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另一项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规模达3.25亿,月人均上网时长127.2小时,相当于每天有超过4小时在网上“冲浪”。对于许多时间充裕、经济独立的60岁以上银发人群,刷短视频、看微短剧、蹲直播,已成为打发时间、排遣寂寞的重要方式。
而这些短剧大多聚焦“家长里短”,融入了子女教育、家庭团聚、婚恋生活、事业奋斗等元素,与老年人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深刻的情感需求紧密相连,极易触动他们的心弦。
在某短剧评论区,诸如“晚年邂逅知音,实属人生一大幸事”“真爱无关岁月,两心相悦即是美”“步入暮年,更应勇敢拥抱幸福”等留言,深刻映射出老年人对婚姻家庭的珍视,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以及对纯真爱情的无限憧憬。许多家庭的子女因工作或学业等原因与老人交流甚少,致使老年人不得不直面孤独与寂寞的现实挑战。而短剧作为一种新颖、便捷的娱乐形式,恰好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与慰藉的精神寄托。
市民傅叔叔膝下有一子,远赴深圳奋斗事业,家中只有他与老伴相依为伴,日常生活难免单调乏味。此时,短剧犹如一剂“电子肾上腺素”,悄然注入他的生活,为他带来了久违的欢笑与活力,他坦言:“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谈恋爱,短剧里的情节让人特别心动,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好像也过了一段精彩生活。”
正因此,紧抓生活痛点、给足情绪价值、节奏反转递进、提供虚拟爽感的“老年霸总”微短剧越发爆火。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52.4%,看微短剧的人数比点外卖的人数还多。预估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而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预计为470亿元,预计小屏市场或超过大银幕市场。
有人发现,家中老人的手机里有大量支付账单,少则几元,多则二三十元,积少成多,一个月在同一家商户付费总额近千元。更夸张的,有人在长辈的手机里找到了一个月6000元、连续充值数月的微短剧消费记录。一句网友吐槽“刚愁完孩子沉迷游戏,又开始愁父母沉迷微短剧”,激起不少人共鸣。
即便微短剧极大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生活,但不禁让人反思,当一些老年人甘愿为情节俗套乃至狗血的微短剧一掷千金,甚至罔顾身体健康熬夜追剧,这个状况或趋势是否正确?
今年5月9日,中消协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提到老年群体频陷网络消费陷阱,最常见的就是短视频平台锁定老年受众推送浮夸微短剧,并以低价诱导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
虽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消协等监管部门持续针对微短剧市场出台相关创作生产、规范收费等举措,但部分小程序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令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互联网知识不健全、网络消费辨识能力弱的老年群体深陷其中,在“9.9元买不了吃亏”的洗脑式营销中,最终花费若干个9.9元。
规范微短剧市场秩序、打击诱导消费陷阱、及时下架违规内容,仍需各监管部门久久为功,更需各视频平台压实主体责任。
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霸总”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要求压缩数量、提升质量,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对“重点微短剧”和“普通微短剧”,要严格把关,加强调控。对平台自审的“其他微短剧”,要加强巡查监看,督导平台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审核把关能力。
实际上,时下的短剧并不只是“霸总”的天下。一位从业者就观察到,许多不是“霸总”题材的剧也很火。尽管短剧依旧主打“爽感”情节与打脸快感,但“霸总”题材早已不是唯一的选择,古装、直播带货、银发、年代等题材均有上榜。甚至还有一部短剧蹭了当前热播综艺《再见爱人》的热点,名字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短剧对于热点的迅速反应。
“短剧一定是最符合当下用户观看习惯的,它的生命力会很长,也会占据更多的娱乐时间和更大的舆论空间。”在十月初五影视相关业务负责人看来,广电总局对短剧内容导向的引导和规范,从短剧精品化、多元化、影视化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有益的,“从宽度上来说,短剧是内容的新消费,人类历史上所有故事模型都会用短剧的形式开发一遍。从深度上说,业内也很期待会出现深刻的短剧。”
在她看来,短剧不只是“爽剧”,也可以“以情动人”,承载更丰富的故事、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更真切的情感。不过,她也认为,从观众角度来看,“霸总”短剧确实是大家爱看的一种题材,“可以规范,但不要打压创作的积极性。”
此时,寻找题材和质量两者的平衡便成了重中之重。一方面,由于参与拍摄微短剧的演员通常不是科班出身,微短剧在一些专业从业者群体中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一度萧条的横店因为微短剧的流行,为影视行业又带来了热闹与生机,“横店改名竖店”虽然带着开玩笑的性质,但内里却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以竖屏拍摄为主的短剧,正在拥有越来越庞大的受众群、越来越高的市场活力,继而除了网友之外,也开始慢慢吸引行业从业者。
不只是演员,微短剧给整个完整的创作和制作链条,也带来了不少机会,包括演员、编剧、导演、制片、发行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旦短剧全面引入精品意识,将极有可能复制网剧的成熟之路。
曾经,网剧也面临短剧此前与当下的压力,但随着《隐秘的角落》《开端》《漫长的季节》等不同阶段优质网剧的出现,以及陈国富、冯小刚、陈凯歌等大导演的加盟,网剧的质感已经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同。
短剧是短视频时代的特殊产物,比短视频更适合融合创意、冲突、观念与智慧,大量优质的微短剧,会给短视频生态带来连锁反应,起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式的沉降作用。
因此,短剧仅有一个“竖店”是不够的,在认可竖屏拍摄与欣赏成为主流之后,还需要更多创作者、制作团队、平台与渠道的共同参与,为海量用户生产可供反复欣赏的大量佳作。或许到那时,老年人可以更加安心的开心的将钱充值在短剧平台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