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星丹
近日,拥有八百万粉丝的博主“羊毛月”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题为“这么难吗?找工作”的短视频,视频一经发出,火速激起众怒。视频里他说道,“找工作真有这么难?00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进不去你要怎么整顿?根本没有人在意你们好吗?”
吃了时代的红利,却嘲讽那些努力找工作的人,羊毛月的行为无疑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不满。但静下心来思考,他的话也揭开了一个残忍的真相——现在的工作真的不好找。
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环境更加不容乐观,公司招聘需要与大量高学历人才的出现产生矛盾,整个就业市场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
公司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会更加自然而然地偏向“择优录取”。这也使得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们为了向上求职,不惜一切代价被迫参与内卷。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戏称,“学历不仅是敲门砖,更是大学生们下不来的高台,是孔乙己脱不下来的长衫。”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传统观念中,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制往往会被认为是通往稳定生活的“康庄大道”。然而,在跟随着波浪顺流而下的鱼群中,总会有几条“不一样”的鱼儿,逆流而上。《中国青年报》中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近2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毕业后将考虑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这也就说明所谓地脱不下的“长衫”,只是部分人强加在毕业生们身上的看法。
例如,今年上半年的中山大学哲学硕士生,在学校周围摆地摊卖烤肠,以其独特的宣传语——“中大烤肠、学术交流、哲学交流。”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在传统观念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往往是沉浸在书海和实验室的学术精英,他们的日常似乎与论文、习作密不可分,卖烤肠和他们之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的关系,可中山大学的这几位硕士生却打破了这种固有现象,他们在以行动诠释着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小晋是一名普通二本的毕业生,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父母看来,这个专业简直就是为了考教资而生,所以在大三的时候,她也跟着身边的同学考取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而当她真正毕业走出学校时才发现,一张教师资格证并不能换取一份理想的工作,她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好不容易进了一家私立高中,结果发现工作环境和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思索再三,她决定辞去这份工作,去探寻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后来,她选择应聘一家美甲工作室,从刚开始当学徒打下手,到现在自己可以独挡一面,每每谈及自己的事业,她总会笑称,“虽然忙碌,但是很满足。
这些鲜活的案例无一不在表示就算不走大众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正确道路,亦能开拓一番新天地。无论是中山大学的博士,还是小晋的故事,他们绝非个例,在创新公众传统观念之余引发了广泛的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会让这些人放弃走传统意义上“稳定体面”的道路,转而自己去开辟新道路呢?
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的编制属性和福利待遇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公务员岗位逐渐从“铁饭碗”转变为“合同工”,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岗位还取消了年终奖等福利待遇。这些变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未来产生了疑虑,不再将其视为稳定的职业选择。
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再盲目追求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追求更高的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兴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这样的发展对于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好的,他们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但事物发展都有其两面性,这件事情也不例外。
这种趋势无疑有助于推动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大学生们选择自主灵活就业,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这种就业方式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长期自主灵活就业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灵活就业往往缺乏系统的职业晋升通道和职业技能培训,这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长期竞争力。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和利益。比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劳动法律保护,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北京大学教授张洪峰曾经指出:“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价值观取向等均与以往不同,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他们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作出多样选择。”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非典型路线”,他们不仅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职业生涯,也为社会注入了活力与创新。未来,期待更多的“非主流”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同描绘属于新时代的美好图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