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星茹


“一不小心又‘确诊’了,这次诊断书上写着‘微信文字讨好症’,想问问大家这病还有的治吗?”

“我也有这病,同问!”

“我也我也!有结果了踢我一下!”

“在线蹲回答”

“蹲蹲”

……

近日,“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这一词条悄然登上热搜榜,引发了网友广泛讨论。何为“文字讨好症”?“文字讨好症”源于2022年9月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微博动态:“你们有没有微信文字讨好症?比如我会把‘来了'改成‘来啦’,好给阅读者一种我欢快积极回答他的错觉。”许多年轻人感同身受,纷纷表示自己也属于“文字讨好症”群体。

这一新兴的网络用语,形象地表现了当代人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为了营造更加友好热情的氛围,刻意添加语气词、表情包等元素的沟通现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句子末尾的“滴”“哒”“哈”,或是把“嗯”改为“嗯嗯”的叠词,又或是精挑细选的表情包,都成为了人们表达友好,拉进彼此距离的手段。“讨好风”不仅席卷微信、QQ、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还渗透于职场、学校、家庭,影响着同事、同学、上下级、朋友甚至亲人间的交流。

这究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基本社交礼仪“规矩”,还是精神内耗下的过度社交“病症”?是“交际战”还是“糊弄学”?

社交是人们的必备能力,也是社会性动物的本能,既包括“face to face”,也可以是“online to online”。在数字化传播的时代,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人们在交往时难免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刻。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曾提出一组数据,信息的传递等于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相比,大家无法从对话框里完整得到彼此真实的反应,少了些表情、姿态的传播也使得表达相对匮乏,了无生趣。在这样的情境下,消息发送者自然会通过表情包或语气助词、叠词等来让对方更能准确理解到自身的情绪。

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在对话中使用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的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讨好”这一程度。同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很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矛盾。“文字+表情包”总体来说能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能弥补纯文字交往的不足。

其实,年轻人是表情包的使用大户,文字讨好症也更多地存在于年轻人群体之中。试想,长辈们如果发“可以”“好”“行”,发“呵呵”,发系统里的微笑的表情包,他们可能是单纯地想表达笑一笑或肯定的意思。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语境,当一种语言符号在一个群体中被重新定义,群体中的个体或多或少都要向这种新的范式“低头”。而在新的社交规则下,所谓“文字讨好症”的概念也被消解,转变为一种普通而日常的用语习惯。

“刚上大学的时候,遇到别的同学叫我‘宝子’我真的非常难受。不太熟的人这样称呼我,我会很别扭,熟悉的人忽然这样称呼我,我又感觉到一种疏离感。不过后面大家都这样我也就慢慢习惯了。”

社会学家李安宅表示,如果某个词语被随意、频繁地使用,该词语的词义将被弱化。此时,该词语所能表达的情感也将被弱化,导致情感表达不到位,这便是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比如“爱你”只是谢谢你,“宝子”就是“喂”,“亲”就是陌生人,语言通胀后,连“哈哈哈”都显得冷漠了。

“文字讨好症”并不代表有效沟通,当人们有意通过语气词和词语的叠加使言语“升温”,不是出于传递善意,而只是担心寥寥数语会给对方传递一种冷漠的态度,因此选择放低姿态,压抑自我,将文字中的情绪表达“精雕细琢”,在过度的遣词造句中,沟通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导致语言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一些词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开始“贬值”,而交际的双方在臃肿的语言中也渐渐失去了真诚和纯粹。

但是,语言“通货膨胀”这一现象在方便人们表达社交的同时,也纾解了人们的情绪。语言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只要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语言中的一般词汇也会随之变化。各种梗和各式新兴词语的走红,并不会妨碍人们对深度表达的追求与崇敬。真正富有内涵和内容的表达依旧是闪闪发光的,不会被轻易淹没。

线上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情感的表达。当人们陷入网络社交的漩涡当中,特别是经过疫情时线上学习和工作之后,逐渐缺少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虚拟社交虽然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彼此的心理距离却渐行渐远。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情感逐渐淡化,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又或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慢慢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一般和朋友在线上聊天的时候,我有点强迫症,就是结束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由我发出,这样对话才算圆满结束。”有人可能觉得,那些“讨好”他人的人可能比较敏感,他们对细微事物的感知能力很强,因此对积极和消极事物的反应比其他人更大。同样,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同理心,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回复会让别人不开心,从而尽量对每一个人表现得尊重、热情、有礼貌。

也有人认为,会“讨好”他人是其情商高的表现,简单几个符号、表情,调整下说话语气就能给足情绪价值,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提高了沟通效率,还能增进关系,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种心态所表现出的讨好,其实就是高情商者认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局面。

在线交流的固有劣势、语言通货膨胀的趋势、社交压力下的情感缺失和心理焦虑都像一双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在网络社交中字斟句酌,处处谨慎。像是给自己穿上了一件可攻可守的“软猬甲”,使自己在网络社交中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所谓“文字讨好”,与其说是讨好他人,不如说是保护自己。在一整天的工作活动后,人们总想有点自己的时间“清净”一下,使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可以在不耗费更多精力的情况下照顾到对方的感受,维持好人际关系。穿上“软猬甲”,在网络聊天中可以降低文字被误判为攻击性语言的概率,也可以缓解因担心交流不畅带来的焦虑感,增进情感连接,找到社群间的归属感。因此,“文字讨好”的行为,可以在社交压力爆棚的当下,帮自己减压,保护自己。

“文字讨好”的兴起带来了社交的便利与和谐,但也增加了人设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真实情绪的过分隐藏等困扰。如果一直穿着铠甲,怎么能和他人亲密交流呢?“文字讨好”能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交流氛围,但也可能让大众在追求他人认可的过程中迷失自我,陷入过度迎合的泥潭。因此,如何在数字时代中平衡地使用这件“软猬甲”,成为了摆在社会大众面前的一道难题。

破题的方法很简单——回归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不论这段关系是否很重要,都离不开直接和积极自在的表达。过分迂回曲折的沟通反而会降低沟通效率,增加沟通成本,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很多人会出现“文字讨好”的行为,是因为当对方的回答让自己感到冷漠、不高兴时,自己不敢直接表达出来,于是一边隐藏自己的感受,一边猜测对方的情绪,深陷内耗。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人们沟通时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评论以及分析的方式。在观察和感受之外,同等重要的是需要和请求。如果对方的语气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和对方真诚沟通。“我闺蜜就不常发表情包,而且她回复一般也很短比如“哦哦”“嗯”,最开始我还以为她不太想搭理我,或者是自己做啥事让她生气了,后来有一次我实在没忍住就问她了,结果她很吃惊,然后和我解释她只是习惯那样聊天。”

在网络交往中,尊重他人,接纳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用温暖的语言和贴心的表情传递自己的善意与关怀无疑是社会共识,但与此同时,保持真实的自我,不去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个性与原则也尤为重要。

当感觉到“文字讨好症”让自己劳累或内耗时,不妨放轻松,展露真实的自己,用真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图,从而建立起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彼此愉悦的人际关系,让每一次的沟通都成为一次心灵的触碰,而非表面的敷衍。

总而言之,无需纠结“文字讨好”是礼貌还是内耗,表达方式是服务于表达者的,语言文字也仅是交流工具的一种,若任其成为束缚真情实感的枷锁,便本末倒置了。

掌握表达的主动权,让交流回归到准确传递信息的本质,选择让自己舒适的方式,表达出真实的自我,自然会让沟通顺畅和谐。“文字讨好症”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签,有或没有,用或不用,都在于自己的选择,只要感到舒服自在,那么“讨好”或“不讨好”都有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