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去看亿年“蛇”化石
贾长华
一
蛇年即将来临了。
蛇是十二生肖之一,也被称作“小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蛇是美好的象征,以其灵敏的感知力,常常被描绘为柔和而优雅的形象。
有趣的是,蛇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给人以哲理般启迪的经历……
据说,在远古时期,蛇作为爬行类动物,是有小短腿的。后来,面对大自然环境不断变化,为了具备适应能力,并一直生存下去,进行了一次“瘦身”,放弃了小短腿,让蛇身更加贴近地面。这样就能在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悄无声息地等待“猎物”,以至成为“无腿之王”。
蛇的这般经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
二
坐落民园广场的拜石博物馆,陈列一块有上亿年历史的“蛇”化石。
这块“蛇”化石,出自辽西——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地区。辽西的“中生代”生物化石,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保存最好,是最富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
在地球上,“中生代”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是距今1.5亿年前至1.2亿年前时期。这个时期的辽西,属于亚热带气候,遍布河流、湖泊,到处青山绿水,草木葱茏,万物繁茂。然而,由于一次次的火山爆发,喷落大量火山灰,导致许多生物集群消亡。其中,有的生物集群落入水中,迅速地被火山灰所埋没并逐渐沉积,最终成为化石。
拜石博物馆的这块“蛇”化石,就是这个时期的一条蠕动的蛇,蓦然间被火山灰所埋没并逐渐沉积之后,成为当今发现的上亿年前的“蛇”化石。
三
拜石博物馆的《化石的天下》部分,不仅陈列这块“蛇”化石,而且还陈列更多生物的化石,大部分来自辽西,少部分来自国内外其他地区。
其中,有“中华孔子鸟”化石,呈现清晰的羽毛、角质的嘴和完整的骨骼,这种鸟比始祖鸟生存的年代晚一些,但比始祖鸟进化得更为完美;
有“鹦鹉嘴龙”化石,呈现站立姿态,骨架十分完整,这是最小型的恐龙,生长在河流、湖泊旁边,以柔嫩的植物为食。
除此之外,有“宜州龙”化石、“贵州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
有“鱼龙”化石、“鳞齿鱼”化石、“狼鳍鱼”化石、“鳄鱼”化石和“小龙虾”化石;
有“虎头”化石、“象牙”化石、“海百合”化石、“珊瑚”化石、“震旦角”化石和“鹦鹉螺”化石;
有“蜻蜓”化石、“蜜蜂”化石、“蚊子”化石和“三叶虫”化石;
有“木头”玛瑙化石、“朽木”化石和“带蛀虫木头”化石……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些化石,或栩栩如生,或活灵活现,或留有印痕,无一不是珍品,实属罕见!
遥想化石中的生物,在几千万年或数亿万年前,是多么生机盎然,多么自强不息。然而,如今都已销声匿迹了!从中,我们难道不应得到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示吗?
在拜石博物馆的《天造山石入诗来》部分、《天造石画入堂来》部分、《天造山石入画来》部分、《石花朵朵》部分、《可爱的石头动物》部分、《春华秋“石”》部分、《民以“石”为天》部分、《不尽的石趣》部分,也都陈列大量非常独特、非常精致和非常珍稀的展品。不再一一赘述,但毋容置疑地令人惊奇,令人叫绝,令人震撼!
编辑:袁芳
统筹:李丽君

正观新闻·正观号
正观新闻正观号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