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余香
最近,一则“班主任在班级群发飙被停职”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原因为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初一班主任因为在班级微信群里使用粗鲁语言。10月14日,学校对该事件进行通报,并宣布暂停涉事班主任的工作,等待进一步调查处理。
紧接着,有网友爆出该老师发飙的真正原因是在开会期间回复一位家长为学生代充饭卡的消息,不及时被家长在学校进行一次殴打,事后学校通报中家长无责,反而将老师停职以求息事宁人,故该家长追至老师所在小区对老师和其家人进行二次殴打。此爆料一出,大量网友对这名老师持打抱不平,对学校的不作为与那名故意打人的家长表示十分气愤。
(学校第一次通报)
该中学于10月16日再次发布通报否认网传老师被殴打情节,表示涉事老师徐某某首次担任班主任,个人感觉日常工作压力大,因某学生饭卡不能正常使用,在和学生家长反复沟通后情绪失控,在班级微信群发表不礼貌言语。先前通报结果中暂停涉事老师的工作的处理结果被更改为涉事老师已请假休息。这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教育失范行为,而是家校冲突、教师地位困境乃至教育生态失衡的集中体现。
(学校第二次通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良好传统。如今,教师群体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期望。然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理解却并未同步增长,这就导致教师在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复杂的家校关系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种角色期望的落差,使得教师在处理家校矛盾时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20)》,在过去三年内,全国范围内教师遭受家长暴力的事件增长了约30%。上述报告还指出,超过6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约20%的教师压力水平较高,并与家校矛盾密切相关,而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教师的年均离职率在5%以上,其中不少是因为无法承受家校压力而选择离开。本次事件中的当事人是否遭到家长的殴打最终无法得知,但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所处的矛盾困境是毋庸置疑的。于她而言她发布的不当言论的确会影响工作,可当一位教师宁愿承担离职的风险也无法再控制自己的情绪,社会真的需要反思,她何以至此,教育又何以至此?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家校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变得更加表面化和碎片化。微信群等平台上的沟通,往往缺乏面对面的温度和深度,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也不知不觉间模糊了教师的角色和家长的责任之间的界限。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本质上,微信群里的家校关系是现实中家校关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放大化的结果,家长对教育的过度介入和对教师专业性的质疑,无疑加剧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再者,学校管理失范与责任逃避是此次事件引发官方与公众舆论对立的一大原因。在这起事件中,官方首次通报处理结果为“暂停涉事老师教育教学任务,目前已与学生及家长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学生情绪稳定,教学秩序正常”。通报中并未说明具体处理原因,也未披露调查细节,通报的中心思想是学生与家长情绪稳定、教学秩序正常。这种粉饰太平的通报一出更是将舆论激起千层浪。在愈演愈烈的公众质疑声中,学校再次发布通告否定网传涉事老师被殴打并称老师已请假在家休息。
该学校在处理家校冲突时的不作为和偏袒态度,暴露出学校管理的失范和责任感的缺失。学校本应成为维护教育公平、保障教师权益的坚强后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出于保全学校声誉、家长满意度等顾虑而选择牺牲教师的利益。这种管理失范,不仅深深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教育的良性生态。
这起事件前后仅历时三天,学校官方共发布两次情况通报,舆论像潮水一般高涨又迅速退去,最终归于平静,关于涉事老师的现状也没有后续。它并非家校矛盾的个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将不会是最后一起,但无疑暴露出粉饰太平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与教育目标的偏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教育成果的追求往往超越了教育本身的价值。社会对教育趋于功利化、粗暴化、简单化,常常用简单的分数和获奖掩盖忽略学生的品行和健全人格,用考取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学校替代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也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职责界限划分,从而加剧了教师职业倦怠和家校关系的紧张。
最后,这一事件更是反映出社会对教育公平和教师权益的深层焦虑。公众对教师的同情和支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关怀,更是对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呼唤。“打的是老师、痛的是教育、伤的是孩子,我们应该拒绝任何殴打老师的恶劣行径,个别家长造成的恶劣影响,需要更多人去弥补。”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方双虎认为。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重建家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恢复教师的职业尊严,以及重塑教育的核心价值。
家长向老师举起的“拳头”粉碎的是谁的心?是老师的赤心,更是教育的本心。这一拳并非一定是殴打式的身体上的暴力行为,更是被许多人忽略掉的当前教育生态中家长对老师施加的心理上的一种暴力行为。此次事件不应被孤立看待,它不仅仅关乎一个孩子,也不仅仅关乎一位教师,而关乎千千万万教师的工作期望,莘莘学子的未来。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入手,重构家校合作模式,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重塑教育的价值导向,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尊重、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