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佳琪


日结工市场总会醒得更早一些。

清晨6点,天未亮透,招工中介的吆喝声是最响的闹钟。骑着电动车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郑州金水区经八路与黄河路的交叉口处排出百米长列。不一会,十字路口两旁,便聚满了来“蹲活”的农民工。

百十号人长期“盘踞”在此,自发形成了一处零工市场。在这里,电瓶车就是零工的“工位”,早六晚六,一坐一天,等待被“招工的老板”现场挑选。

在这个十字路口,“什么都能干”是他们最常用的广告语,“什么都干”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这些年轻时做过大工和木匠的人并不介意降薪去做小工,大到装修房屋、小到通马桶,他们都会抢着接下来。

(十字路口等待招工的农民工)

何处而来

清晨6点,红绿灯规律地交替变换着,招工的老板急匆匆地穿梭在马路两边。

67岁的金保平混在路口的“等工”人群里,头顶的头发寥寥无几却油光漆黑,身上的衣服朴素破旧又极为干练,原色的运动鞋上满是斑斑点点的油漆,似乎已经跟着金保平“摸爬滚打”了有些年头。如果不仔细注意金保平古铜色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很难相信他已年近古稀。

金保平来自河南兰考县的一个农村,从小便家境贫困,全家挣扎在温饱线上。他没有文凭,也没有技能,靠着种地和打工养活了下一代人。

“穷,我们家那边早些年是真穷。不过现在都好多了,我们村也有很多人在县城买了楼房。”金保平笑笑,“我两个闺女,一个儿子。最小的儿子也三十多了,早就结婚了,现在在工地打工,他一个人挣钱好几口人花,生活压力大得很。”

这个来自河南兰考县的农民像一只候鸟。春种秋收,他记挂着老家那十亩地的庄稼,农闲时,则“飞”回郑州,每天盘踞在这个路口,期待着能打打零工补贴家用。

年轻的时候,金保平是一名泥瓦匠,砌墙抹灰,干活麻利。如今“超龄”,他成为什么都能做的“零工”,喷漆、水电、粉刷、旧房翻新,工钱一天一结。

(金保平自带的劳动工具)

光明网指出,“老而不休”背后,实则包含着超龄农民工们的生计之需。这些超龄农民工群体退休,非不愿,实不能。一方面,“为子女计”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驱使着这些本已达退休年龄的农民工,仍留在务工队伍中,继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补贴家用,减轻儿女负担;另一方面,农民工退休金的保障措施仍存在较大缺位,超龄农民工们面临着不得不“自我养老”的社会现实。 

留不下的城市

“我来这儿打零工六七年了,是这个路口年龄最大的,他们都比我小。”提起年龄,金保平的语气中多了几分遗憾。“不过每次招工的人问我多大年龄,我都回答说五六十岁,他们也不查身份证,我就尽量往小了说,要不然人家一听你这么大年龄,谁敢用你。”

从泥瓦匠变成“给泥瓦匠打下手”,这个“候鸟”农民工渐渐懂得,年龄和工种,早已被用工市场暗自区分好价格。他认为自己还有力气,可以当“小工”、干杂活。

2022年3月,全国多地先后出台“清退令”,要求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禁止60岁以上的男性以及50周岁以上的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并以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规范用工。

与之对应的现实是,农民工群体年龄持续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8年到2023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从34岁上升至43.1岁,50岁及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比重从11.4%提高至30.6%,规模超9104.4万人。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越来越多的“超龄打工人”流向零工市场寻求生计。可是零工市场真的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吗?

这天金保平照例5点起床,从出租屋步行到经八路与黄河路交叉口,正好赶上6点的招工高峰期。半个小时里,他在十字路口来回走了好几趟,偶尔跟别人搭讪几句。

“贴地板砖,男女都要,300(元)一天。”一辆灰色的五菱宏光停在路边,招工的小伙从车窗内探出头,车灯照亮了斑马线。话音刚落,车内的小伙便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一名头发花白的农民工好不容易挤到车窗前,开口便问,“年龄有要求吗?”小伙瞥了他一眼,头也不抬地说:“年纪太大了,不要。”

金保平坐在不远处自带的板凳上。他已经67岁,知道这种需要技术、需要力气、薪酬还高的工作自己没有机会,并没有上前凑热闹。

人流在街面上铺出一圈圈涟漪,围拢着那些还在招工的中介。没过多久,穿着橙色工服的清洁工来了,挥着扫帚,在等待工作的人群中扫出一条流动的通道。十字路口两旁等待的人越来越少,汽车发动机声渐渐取代了吆喝交谈声。公交车缓缓停靠在路边,车窗上贴着打盹儿的上班族。

朝阳升起,年轻人踩着共享单车一晃而过,周围商铺铁门依次被拉开。十字路口两旁,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十几个人,衣着朴素,帽檐下是特意染黑的头发与两鬓冒出的白发,眼神中是夹杂着些许期待的落寞。

“这几天来(招工)的人都很少。”陈东说。

“四五十岁的年轻人都招不完,还要我们干什么?”任兴华搭腔说道。

与金保平一同陷入漫长等待的,还有与他合租的任兴华、陈东。

正午时分,路口却仍盘踞着十几名农民工。他们不甘心地眺望着远方,期待着能有“捡漏”的机会。

与长期做零工的陈东不同,58岁的任兴华年轻时在建筑工地干活,虽然工资较为可观,但讨薪难、建筑行业“走下坡路”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他近几年转战零工市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110913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了9.6%,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相比上一年减少了650万人。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变迁。

陈东是几人中年龄中最小的,却也56岁了。他总是笑嘻嘻的,仿佛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事情。“我都在这个路口干了二十来年了”,脚下这片土地,陈东再熟悉不过了。

他指着身后的居民楼自豪地说道:“当年我在这一片找零工干的时候,周围还都是平房,还没有这些楼呢,跟我们农村差别不大,路上跑的也不是公交车和汽车,是公共电车。”他不知道的是,身后居民楼的价格是一万五一平米。不远处,新的高楼正每天向天空生长。

回不去的农村

两个馒头、一个咸鸭蛋、半杯自己携带的水,就是任兴华的午餐。“今天又没接到活儿,将就吃两口就行啦。”任兴华半开玩笑地说。

(任兴华在自己的“工位”吃午饭)

等待被“选中”的背后,是肩上实实在在的压力。

与已经完成“人生任务”,专门为自己攒养老钱的金保平不同,任兴华两个儿子,大儿子28岁,在建筑工地打工,刚刚结婚生子。小儿子22岁在电子厂打工,还未成家立业。提起自己的家庭,任兴华总会满脸愁容,指着周围几个熟悉的同伴说:“我现在比他们困难得多,大儿子结婚已经把积蓄花光了,现在还欠一屁股债,小儿子还没结婚,又是彩礼,又是车房。”

需要给小儿子结婚做准备这件“大事”令任兴华很有压力,脸上时常是挥之不去的担忧。他掰着指头说,老家目前结婚彩礼的行情在10万-20万元,“你算算我得多少年干出来”。

“再攒点钱回家”是部分高龄农民工普遍的心声和无奈:社保参与度低、对下一代家庭养老能力的担忧让高龄农民工缺乏安全感。

“我儿子闺女都成家了,孙子孙女我也都有了。”金保平边说边打开手机相册,熟练地找到孙子孙女的视频和照片递给我看,饱经风霜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我二女儿有出息,现在在中学当老师呢。我不想成为孩子的累赘,趁着自己还能干动,给孩子们再挣点补贴。”金保平每月有固定的一百余元养老补助,但他直言:“说实话,那点钱在农村也啥也干不了,更别提养老了。”

对于很多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城市只是停留站,不是终点站。超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就业困境后,“回乡”似乎成了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选择。然而,乡村已不再是他们记忆中的模样。回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以后干不动了,只能回家了,可是,回家能干啥呢?”金保平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

金保平年轻时在建筑工地打工,农忙时回家种庄稼。但近几年,租用农业机械、购买化肥种子等的开支逐年增多,而卖粮食的收入却逐年减少,这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但是你不种地没办法,要生存啊”。此外,孙子即将上小学,而村里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能否去城里上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村里和以前不一样了,邻里街坊的大部分都去市里住了,去年过年回家发现自己很难适应。” 他无奈地说。

“我们村一没工厂,二没企业,回去能干啥?手脚麻利能干活的都在外面打工,村里大部分都是妇女小孩和干不动的老人。”任兴华说道。

一旁的陈东也搭腔:“回不了老家,老家更容纳不下我们。儿女也都在城里打工,我们回去不就成标准老头老太太了嘛,没人要你。”

夹缝中的漫长等待

被“清退令”挡在工地外的是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尚未兴起时一头扎进工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图景添砖加瓦,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工地的发展奇迹。

他们像是一架高速运转的建造机器上的螺丝钉,勤恳本分地承受了几十年的重压,超过了检修年限就被取下,很少有人关注他们去向何处。这些被取下的螺丝钉,仍然卡在城市和现代文明发展的缝隙。

“我已经快一个星期没接到活儿了,上次还是去帮人家打扫卫生,干一天,给了150元”,金保平说,“你看我的记录。”金保平把手机递过来,翻看着手机上零星的记录,屏幕上残留着指纹的灰印。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一共接到了10次活,挣了2450元,平均每次245元,除去住房和生活开销,他一共还剩1400元左右。

(金保平的交通工具) 

和其他超龄农民工一样,金保平并不觉得到了年纪就得退休,“我还能干,身体也没毛病,啥时候干不动了再说。”他对退休毫无概念,只觉得那是城市里的市民才有的待遇,和自己八杆子打不到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指出,“一定意义上,一些农民工没有‘年龄’的概念,因为他们从未享受过退休金,所以也不会去思考年龄大了、不能工作了怎么办。他们只要能干得动,就得继续干下去。”农民工超龄化与近年来日渐突出的农民养老问题一脉相连,它们需要国家从源头上来推动解决。

好在,政策不断调整。2022年11月,人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指导企业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为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

政策的落地有待时日,而日常生活还在继续。这些大龄农民工仍在夹缝中苦苦支撑。

“越来越难了,今年没挣到什么钱,我想到腊月二十之后再回家。”金保平苦笑着说。

11月末的郑州已是寒风萧瑟,路旁的绿化树上只剩下几片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荡。零工市场的人们还要在路口站多久呢?现场的人给不出明确答案。

绿灯亮起,一个刚刚被“选中”的中年男人骑着电动车快速穿过路口,满怀希望地朝施工点驶去。

(文中金保平、任兴华、陈东均为化名)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