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风尚志杂志 ,作者陈药师

《F风尚志》封面人物 黄渤

为了从更多的角度了解黄渤,也为了拓展我们对谈的边界,《风尚志》特邀著名学者、诗人余世存与黄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他们谈论神话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提到了中年人面临的种种问题。余世存在读书中发现自己,黄渤则在表演中体会人生。

余世存:你是一个比较苛刻的人吗?

黄渤:对工作比较苛刻。这种苛刻不是折腾,也不是无理取闹,而只是想把事情做好。我是处女座,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拍《无人区》的时候,除了徐峥,几位主创都是处女座,我们几个处女座的人对于拍摄的细节就非常非常苛刻,每次拍完都会盯着监视器审视,找问题。这算是一种苛刻吧。

或者说,我觉得,做事情应该专注,这可能来自于我早期对自己缺乏信心,后来我就不太满足于既有的成果,总想做到更好。我对很多事情的结果有比较明确的期许,我不太能原谅自己在能力范畴之内的错误。

余世存:你如何理解姜子牙这个人物?

黄渤:姜子牙大概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绕不过去的几个人物之一,我们从小就听说过他的故事。姜子牙是被塑造出来的神话人物,其实这个人物非常多样,早年在市场上摆摊被人赶走,怕老婆,后来又被老婆抛弃等等。他是一个从倒霉蛋到走向成功的典范人物。

至于为什么接受了乌尔善导演的邀约,首先是因为姜子牙这个人物很吸引我,另外,更重要的是,我非常钦佩乌尔善导演,他用了 10 年的时间来做这个电影,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也愿意付出一些自己的努力。

余世存:乌尔善导演和整个团队能完成这么宏大的一部神话巨制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其实封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缺少应有的重视。《封神演义》的原著是在明代才完成的,讲述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而姜子牙封神这个细节非常非常重要,代表着中国的儒释道的思想资源,这种资源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太大了。

姜子牙封神体现了中国的处世哲学,宋代就有哲学家提出来,叫“仇必和而解”,俗话说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但是现实中人很少有人能做到。可是在《封神演义》中,最后姜子牙封神是把敌人也封了神。这就很了不起。不去宣扬仇恨,强调和谐,这是《封神演义》非常伟大的地方。

黄渤:我们的《封神》第二部会在春节期间上映,姜子牙是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存在的,同时会有一些新的故事铺陈,也会有新的人物出现。总体来说,依然是一部恢宏、辉煌的作品。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余世存:时代越来越快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快进的时代。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创作者特别认真的完成了一个细节,但观众可能一下就滑过去了?那创作者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黄渤: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就像数字时代会取代胶片一样,都是不可逆的。电影院虽然现在还有,去电影院看电影也还被很多观众所接受,但影院未来会不会消失?谁也不知道。但是我想说的是,你的电影呈现的效果跟手机屏幕上完全不一样,如果你错失了这些效果或者精雕细琢的细节,那么损失的其实是观众。

余世存:你饰演的角色会跟你自己的生活混淆吗?

黄渤:从我刚开始当演员就有过这种情况。因为你对角色的理解,很多时候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你身边的人,亲人或者朋友。我拍的第一部电影叫《上车,走吧》,我饰演的那个角色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对情感也非常的困惑,这种心境大概和当时我自己的心境有很多吻合的地方。

最近,我拍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生存状态。他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互相凝视了一下,喘了口气,然后还要继续艰难的攀爬。对人物的体会跟我自己看到的世界、接触的人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现实生活验证了电影里的世界。而且,正是因为人到中年,我对这个故事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入。

余世存:电影的工业化和电影艺术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黄渤:其实我们在艺术市场上也能看到很多艺术家会拥抱商业,也有很多艺术家坚守自己的立场,我觉得都没有错。拥抱市场的艺术能够推动市场的繁荣,那些小众的、坚持自己风格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业化其实是一个成熟电影市场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足够多的电影达到了工业化水平,才能建立起庞大的、相对稳定的市场,才能实现循环。而对于一个健康的市场来说,小众的、艺术化的作品同样也是有益的补充,这样市场才健康,观众的选择才丰富。

余世存:演员这个职业会让你有年龄焦虑吗?

黄渤:我个人觉得这跟年龄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能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事业,我可以为了事业去努力,这一点就足够幸运了。

当然,在物理层面来看,人会变得衰老,这是没办法的事儿。但是我还是喜欢接触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不断去突破自己。我以前喜剧演得比较多,近些年也会减少一些,我希望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体验,这个比较重要。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