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俗称“说书”,是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发源于河南偃师,兴于巩义,流行于洛阳、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但是,由于河洛大鼓老艺人,有的因年事已高,大多已谢世,年轻的一代人,也不愿意学,艺人只减不增,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大部分艺人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

但庆幸的是,目前在河南巩义,一位1943年出生、已经81岁高龄的老人,却依然为大家保留住了这份火种,并让这星星之火渐燎原。

1月17日,豫观在巩义市文化馆,见到了河洛大鼓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河洛大鼓河南省省非遗传承人——尚继业。

尚继业说,河洛大鼓是河南民间艺术四大曲种之一,表演时用的工具有月牙钢板、书鼓、鼓槌、惊堂木和扇子,是一个人表演。

1950年,河南洛阳专区组织中南区文艺会演时,河洛大鼓第二代艺人张天培选上并参加,唱的是《草船借箭》。周总理观看后问张天培,你唱的是什么曲种?张天培问答说,这是我们河南河洛地区流行的地方曲艺,叫“大鼓书”。周总理说,叫“河洛大鼓”多好。于是,在1951年洛阳专区召开第一次曲艺工作的会议时候,把“大鼓书”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在过去因为没有电视和缺电,老百姓晚上都是听艺人们唱河洛大鼓书。河洛大鼓主要流行于从巩义到洛阳、嵩县、三门峡地区的豫西一带。

尚继业说,1964年,开封专区成立了河南曲艺培训班,巩县(就是现在的巩义,当时从洛阳专区划归开封专区管辖)去了300多人考试,他被侥幸选上了。那时他专拉河南坠子,因为他的唱腔好,老师又让他兼学河洛大鼓。学成毕业后,他就回到巩县(现在的巩义)并成立了巩县说唱团,开始走乡串户演唱,非常受群众欢迎。

因为河洛大鼓是一人一台戏,一个人拿着演唱的家伙儿就可以进村或者田间、地头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后来因为电视、广播、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听河洛大鼓的人越来越少,就逐渐衰退了。唱河洛大鼓的艺人越来越少,很多艺人都经商了。

尚继业说,他的老师崔坤在77岁病危时候,他去看望,老师拉着他的手说,继业,你看,这河洛大鼓现在是后继没人了,我的几个徒弟都改行去戏剧团唱戏去了,河洛大鼓技艺能不能传下去,就看你的行动了。尚纪业当时就给老师说,你放心吧!我再作难,也一定把河洛大鼓这门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坚决不能在中华大地消失。

河洛大鼓没有唱词,都是经过老师口述心授相传,没有唱本。尚继业说,他给老师崔坤学习时,都是先听、再背、再用文字记录下来,后来为便于传承,又写成了书和制成光盘,现在他已出了近十本河洛唱本大书。

刚开始,由巩义广播台和电视台录制和播出他唱的河洛大鼓,后面写上他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周围的县市和本地很多河洛大鼓爱好者看到后,就到尚继业家跟他学唱河洛大鼓。

尚继业说,他是免费教唱学生,外县市的学生因离家远,他还免费管吃、管住。到目前,正式拜他为师并授证书的徒弟有102人。

河洛大鼓的代表性曲目长篇的有《包公案》《施公案》《张廷秀私访》《金钱记》等,而尚纪业的代表作品,是他祖师爷胡南方(清末秀才)写的唱本,《三弟兄哭活紫荊树》和《鞭打芦花》。

尚继业说,他们这一门被称为“胡门”,胡南方是河洛大鼓的创始人,也是他的祖师爷、师爷高廷武、师父崔坤,他是第四代传承人。尚继业说,河洛大鼓传承的曲目很多,但是现在几乎都失传了。为了不让传统文化再失传,他在2005年的巩义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抢救民间文化”这一提案,当时有100多名政协委员联名上报。巩义市政府决定,每年拨出1万元经费,让他抢救、挖掘河洛大鼓文化。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的4年时间里,他就把巩义、登封、偃师、洛阳等地,包括80多岁的王周道在内的多名老说书艺人,请到家里管吃、管住,每小时还给20元的报酬。他们说唱时,他就用录音笔录下来,累计长达有700多小时的录音,最后都刻成光盘保存下来。

为了把河洛大鼓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尚继业不但继承了原有的河洛大鼓说唱艺术,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唱腔、表演进行了改革、融合和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他又说新唱新,把现代的道德模范、孝道的真人真事编成河洛大鼓,比如《韩瑜捐肾救父》,这些新编曲目不但非常受人欢迎,还对河洛大鼓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这,也正是尚继业的初衷。

(陈建华 胡震杰)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