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比亚迪巴西事件”持续升温,很多网民看不到背后的本质,也跟着起哄。

要说在巴西的中国工人生活条件不咋地,那是肯定的,我们国内这样的工地和工作环境随处可见,别说床上没有被褥,就算没有床都不稀罕。

但要说“被奴役”,那肯定夸大其词了,只要公司还是正规公司,人还是正常人,那根本就不可能。

奇怪的是,就这么一个常识性的、连不了解中国情况的人都可能会半信半疑的问题,很多中国网民却相信了,而且言之凿凿。

仔细想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比亚迪90年代靠代工起家,现在,底层思维里仍然带着粗放型制造业的影子,尽管最近两年汽车销量上来了,号称头部车企,但思维没转过来。

比亚迪基层员工的待遇,可以说一言难尽,不要说对比外资和国企,就算和三四线的自主比,可能也排不上号。很多基层员工,确实有不少怨言。

比亚迪本身的用工量又很多,进进出出,在比亚迪工作过或者与其相关的人,长期积累起来数量极大。内容平台经过算法推送,很容易就将他们汇聚成了一股洪流。

再加上“奴役”、“解救”等极具冲击力的词汇,在不需要逻辑、只有情绪的短视频时代,很多人将对比亚迪其他的怨恨,也发泄到了这个事件上,包括价格战对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很容易极度放大一个事件。

01.

关于网民如何看待,我们这里不深究,作为一个汽车博主,我认为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巴西为什么要这么干。

事件之所以指向比亚迪,是因为这些劳工,是在巴西卡马萨里市建比亚迪工厂的工作人员。

2023年7月4日,比亚迪与巴西巴伊亚州政府共同宣布,双方在卡马萨里市设立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约45亿元人民币。

比亚迪当时称,会为当地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巴西总统卢拉在一个月前的二十国峰会上,盛赞了比亚迪的投资,并且说未来它将在巴伊亚州将拥有两万名员工。

这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不一致,也就是说,要么卢拉吹牛了,南美的政客经常这么干,要么双方的态度存在分歧。

这次事件调查的主角,是巴西劳工部,很明显,它是代表政府的态度,而且工作职责也直接和本土用工相关。

你说事件背后有没有相关性?不敢说绝对,但大概率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很多困难,文化差异、政策的可预测性等等,都可能决定成败。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车企出海,很简单就是用新能源车的技术和价格进行碾压,比亚迪特别明显。

从11月的数据看,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增长特别明显,销量增长 122.2%,达到 8048 辆。这意味着,一定有别的车在市场上被取代了。

中国车出海首先要想清楚的是,是否是用技术和价格打败对方,就是胜利了。也就是说,如果用国内的卷法,极限压低成本,打价格战,足可以打掉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但真的能胜利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号。

一是全球很多地方,特别是欧美,用工综合成本,其实远高于中国。这里不只是指工资,还包括工作时间、福利、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巴西的汽车工人工资尽管比中国低很多,每个月大概只有折合人民币两三千块钱,但人家是该下班下班,该休假休假,工作环境也有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巴西确实有严苛的劳工保护制度,劳工部的动作似乎也有道理,但这肯定是明面上的。

二是可能引发当地产业、政府的极度反感。一个社会要向上、要发展,其实是每一个主体都在想方设法扩大空间,而不是“内卷”。

很多国家,特别是老百姓注重生活质量的,政府和民间都极度反感“内卷”文化。

有人可能会说,价格战的杀伤力最大,如果不打价格战,中国车企就不可能快速打垮欧美系品牌。

但这一招很可能在海外行不通。还记得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吗?最后达成的协议是设置出口最低价。也就说,你想卖便宜,人家政府不让你卖便宜。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降价是为老百姓谋福利。欧洲政府也不傻,他们很清楚,如果放任这种极限卷,会把一个国家的消费力、上升空间全给卷没了。

所以,中国车企在出海中,最好不要带着卷的思维去,要不然,很快就会成为全民公敌。

02.

很多车企出海其实有一定的规模了,比如奇瑞,在海外有10个生产基地,已经遍及南美、中南亚、中亚、北非、欧洲,最近又建成了一个西班牙工厂。

比亚迪也在快速跑出去,计划中和已经建成的有泰国、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印尼、土耳其和柬埔寨生产基地。

不过,随着今年逆全球化风潮更盛,很多国家极右翼政党上台,欧洲、南美等已经特别明显,再加上美国的懂王即将上台,在超级全球化时代玩的那一套,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在未来几年更甚,中国汽车的出口已经阻力重重,包括比亚迪之所有去巴西建厂,就是因为巴西对新能源车进口恢复了关税,比计划提升至35%。

中国车企出海,到本土建厂,似乎是找到新市场的唯一路径。

但问题是,右翼主导的政府,会让中国车企在本土席卷市场?这恐怕不单是做生意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规则、利益,和新旧势力交替的问题。

几个月前,中国相关部门搞了一个主要车企高管的闭门会议,提到了两点:一是出海要谨慎,邀请中国车企去本土建厂的国家,往往是对中国汽车出口加征关税的国家。

话里话外有两层含义:有这种动机的国家,并不那么可信,有胁迫之嫌;从我们国家的立场看,汽车出口的利益,远大于车企出海。

日本在贸易战之后,产生了出海经济,索尼、东芝、丰田、本田等大企业在全球建设了大量的生产基地,但出海经济并没有挽救日本经济,日本还是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也就是说,出海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复苏和上升,没有卵用。很简单,出海经济是企业拿着资金,去别的国家投资,就业、税收等都在为别国做贡献,就算赚了钱,也是企业老板、股东赚钱,这部分人只有少数,且该消费的也已经消费,拉动不了本国的经济。

美国的懂王坚定地搞制造业回流,就是因为过去的出海经济,让产业遍布全球,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时间久了形成了锈带。

想想都闹心,别人在拼命拉投资搞回流,我们在鼓吹企业出海,还把跑出去的当英雄。

相关部门当然不好直接阻止出海,但提出了第二点要警惕的:车企出海要保护好关键技术,不要让所在国以市场要挟,换走核心技术。

我认为,相关部门太委婉了。原因很简单,中国新能源车现在的技术、成本和产业链领先,并非完全由企业力量促成,而是举国之力。

过去十几年,我们在新能源车上进行了大量的补贴,花的是国家的钱。如果拉动了本国的就业、税收,那还说得过去,但疯狂跑出去,受益的就只有少部分人和别的国家。

那汽车还要不要出海?当然要,但不要过度。每家车企都有扩张的冲动,都想获得新市场,相关部门则可以适度调配。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