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津,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画卷中,每座城市都是独特的“画家”,以其独有的笔触和色彩,勾勒出各个时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天津又何尝不是如此!
值此2024年12月23日——天津建城620周年之际,由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长林主编,并由这一公司编写的《天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书,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跃然展现出来,以其丰盈、生动和绚丽,令人不禁为之一振。
那还是20年前12月23日——天津建城600周年的日子,所搞庆典的热烈,所推展览的厚重,所聚市民的亢奋……让我这个参与者,依然激动不已。
天津这座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于是,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始进行认真地研究,进行认真地实践,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无愧于这一行业的“领军”,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规划设计,带来有益启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
天津,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名字。
天津于1404年12月23日(明永乐二年)建城,是中国唯一有确切建城日期的城市。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早在天津建城之前,“天津”就以别样的含义屡屡地出现了……
“天津”这一名字的出现,与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是分不开的。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屈原,在代表作《离骚》中写过这样的诗句:“朝发韧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这里的“天津”,是指“天河的渡口”。诗句的大意是:“清晨乘马车从天河的渡口出发,晚上我到达西边极远的地方。”
屈原与《离骚》
从此,我国古典诗歌中,就屡见不鲜地出现“天津”的名字。历经各个朝代,都有诗人将“天津”写入自己的诗作。仅以唐宋为例,一批诗人包括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诸如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孟郊等,宋代的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莫不在诗作中写入“天津”的名字。
在古城洛阳,有一座建于隋代的桥梁,坐落穿城而过的洛河之上,名为“天津桥”。当时,有人认为洛河就是一条“天河”,而“天津”的本意是“天河的渡口”,因而才取此名。
洛阳的“天津桥”
在浩渺无际天空中,也有“天津星”。《晋书·天文志》有这样的记载:“天津九,横河中。”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天津”是类似现在所称星座的一个“星官”,共有9颗星,其中最亮的是“天津4”,即通常天空中俗称的“天津星”。
天上的“天津星”
特别引以自豪的是,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曾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开创人类探测月球的先河。“嫦娥四号”探测器着落点周围,有三个小环形坑,其中一个就被命名“天津”。在遥远的月球上,居然出现“天津”的名字。
月球上以“天津”命名的小环形坑
三
天津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城市,是在明代初年建成的。这时,“天津”的含义已不再是“天河的渡口”,而是“天子的渡口”。
在天津城市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名称是“直沽寨”。1153年(金天德五年),金代迁都中都(今北京),当年朝廷所需粮饷,都要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通过南运河运往天津,再经过北运河运往中都。于是,大约在1214年(金贞祐二年),在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设立“直沽寨”,派出巡检,率兵戌守。
三岔河口老照片
“直沽寨”虽是军事建制,却成为天津最早聚落的起源。
到了元代,仍将中都作为首都,但改称大都。当年,大都的一切,“无不仰给于江南”,不仅南运河、北运河继续通航,而且开始组织海运,船只经渤海进入海河,行至三岔河口,再经北运河运往大都。于是,1316年(元延祐三年),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仍派兵驻守。
“海津镇”也是军事建制,成为天津早期的聚落地。
到了明代,1400年(明建文二年),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的朱棣,以“靖难”为名,率兵沿北运河南下,“渡直沽,昼夜兼行”,于10月间攻破沧州,打通南进的道路。1402年(明建文四年),朱棣打下南京,夺取了政权,当上了皇帝,称为“明成祖”,转年改为“永乐元年”。这次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天津作为城市名字的出现,据说是朱棣所赐,并与“靖难之役”有密切关系。在天津旧城南门外出土的《重修三官庙碑记》记载:“明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据此,这时“天津”的含义,已为“天子的渡口”。
在明代,“卫”是军事建制,这里作为军事要地,于1404年12月23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设立天津卫,随后又设立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与此同时,也开始筑城,“城高三丈五尺,周长九里余,东西长,南北短”,四座城门分别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天津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应运而生,也是全国唯一有确切建城日期的城市。
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天津这座城市,历经明、清和民国时期不断得到发展,而进入新中国以后,更是得到空前地、蓬勃地发展。
在清代,1725年(清雍正三年),改军事建制的“天津卫”,为地方行政建制的“天津州”。
1731(清雍正九年),又将“天津州”,升为“天津府”。
天津城老地图
清代中叶,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其“畿辅首邑”作用日益突出。这时,随着河运、海运和盐业等行业的繁盛,已是“俨然一大都会也”,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
天津的母亲河——海河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清咸丰十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又先后有西方列强的国家强划“租界”,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
五大道地区
这时的天津,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基地。而为了适应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天津的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大港,也成为中国北方的工商业中心。
意风区的马可波罗广场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获得了新生,成为四大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近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定位为“一地三区”,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正在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而持续不懈地奋斗,再奋斗!
五
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编写的《天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书,所涉猎内容的方方面面,是在进行城市更新的研究,也是在进行城市更新的实践。
城市更新,这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必要举措。
在城市更新中,要把保护“老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摆到首要的位置。
解放北路金融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可称为“城市的灵魂”。这是因为,大凡历史文化遗存,都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延续着历史的文脉,留存着城市的记忆,成为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名片”。
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既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
泰安道的开滦矿务局大楼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要坚持以下原则:其一,原真性,即保持原本的样子,留下“历史的风貌”;其二,整体性,即做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留下“历史的氛围”;其三,可持续性,即不可随意改动和破坏,留下“历史的永存”。
这样就会让城市以“鲜明的个性”,避免导致“千城一面”——大城小城一个样、南方北方一个样,从而彰显独有的、迷人的魅力。
劝业场大楼
同时,在城市更新中,还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做到保护,“应保尽保”“应留尽留”。然而,保护并非一封了之、与世隔绝,而是让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用促保”“以用带保”,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
这就做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又得到活化利用。
六
多年以来,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总是呈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勃勃生机,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天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书,正是这一系列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
这部书介绍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历史风貌建筑,近代工业遗产,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广东会馆
这部书还着重介绍了天津这座城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实践,包括海河两岸,解放北路历史街道,意式风情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大运河国家公园,大沽船坞旧址,广东会馆;包括天津美术学院片区,棉三创意街区,天拖片区,第一热电厂地块,第一机床总厂,西环铁路绿道公园、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西井峪村风貌等。
棉三创意街区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这部书对天津这座城市以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必将给予更具体的启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读罢这部书,能够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并坚信天津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丽、美妙和美好!
繁忙的天津港
在天津建城620周年之际,这是献上的一份厚礼。
(本文为《天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书序言,稍有改动。)
作者:贾长华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正观新闻·正观号
正观新闻正观号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