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始自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10段河道组成。地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河北、天津、北京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通济渠郑州段列入世界遗产。

隋朝大运河始自大业元年至六年(605至610年),隋炀帝杨广,他自长安迁都洛阳,动用百余万百姓,用6年时间疏浚先秦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其目的是对南方有效统治。隋炀帝在位14年,在扬州13年,他下令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纽带,功在当时,利在千秋。          

郑州北郊全长15公里的通济渠,是隋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必经之路。传说两个:一,通济渠河道宽,水深,龙舟要在这里下水,二,他下令妇人拄柳树棍拉船,赤裸上身,他在龙舟上欣赏,船走,妇女须将柳枝栽下,一次固堤绿化。隋唐时期柳树叫杨柳,与他杨广有关联。“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这是唐诗人白居易所作《隋堤柳》,描写的就是隋唐大运河郑州通济渠的景色。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州,南至余杭,运河的开通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历史上对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褒贬不一。唐诗人李商隐有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诗人皮日休诗:“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杨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叛将宇文化及想当王,他杀死了隋炀帝杨广,宇没当成王,河南的船队却再也回不来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