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87岁禅门武功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当独门兵器遇上绝版套路,87岁高龄的郑州老人张华斌仍在默默守护着古老的禅门武功,在城市里延续着“禅武合一”的传奇故事。

87岁高龄的张华斌在习练功夫 本报记者 徐宗福 摄

耄耋老人手中的独门兵器

12月18日上午,郑州绿都城小区北区,达摩杖、八仙拐、禅门剑等10余种兵器,随着耄耋老人张华斌的步伐仿佛有了生命,在老人的腾挪辗转之间,如影随形地演绎出各自的风格和精彩。

达摩杖和八仙拐是独门兵器,前者与“一苇渡江”的达摩有关,后者源自神话故事中的“铁拐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件兵器的相关武技逐渐大成又充满美感。

“河南精通八仙拐的人很少,真正掌握拐杖功精髓的人更少。”张华斌介绍,八仙拐的设计曲线陡峭,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变化多端寓攻防于一体,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掌握和熟练。

少林武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华斌习练的禅门武功是少林武术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构严谨、套路充实、招法精绝、动作优美,讲究禅武合一。

张华斌表示,禅门武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个兵器和拳种已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希望以后能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挖掘和传承。

退休后一心一意练武

张华斌生于1937年,受老家原阳习武风气的影响,10岁跟随叔叔练习罗汉拳、大洪拳、小洪拳和迷踪拳,为后来的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7年,张华斌退休后开始一心一意练习武艺。1997年,年至六旬的他跟随老师学练禅门剑术。2000年,他向一位曾经学师少林的老人学习禅门武功,掌握了禅杖、达摩杖、八仙拐、螳螂刺等兵器的用法。此后,他又师从郑州市武术协会主席黄扶炎及开封培英武术学社传人卜文德等名家,每日勤练禅门太极拳及各种禅门器械不辍。

2004年至2017年,张华斌在世界武术套路大赛上向世人展示了螳螂翅、顶灯禅门太极剑、禅门太极拳、禅门月牙铲、禅门长穗扇、禅门达摩杖、禅门护手双钩、禅门盘龙棍、禅门梢子棍、禅门八仙拐、禅门梅花双枪、禅门太极长穗剑、禅门双剑等20余种传统武术技艺。

“我的基础不错,60岁练武也不晚。我一边参加比赛,一边练习禅门武功,这20多年都坚持下来了。”张华斌代表郑州市武术协会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17年9月在香港举办的武术大赛上,80岁高龄的他再一次获得双冠军。2024年,郑州市武术协会授予他“武术事业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对中国传统武术传播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武术套路期盼传承

如今,张华斌虽已年近九旬,但依旧勤学不辍。他声音洪亮、步伐铿锵,常年保持着早上四五点起床练武的习惯,吃过早饭再次出门练武直到10点多,下午4点他仍会出门练武。

张华斌练武时经常引来附近居民驻足欣赏。朝天蹬、拜佛、金鸡独立……一招一式刚柔相济,不少人同他探讨养生秘诀,还有人向他学习一招半式,听他讲述传统禅门武功的魅力。

“练武益处多,我耳不聋、眼不花,身上基本没啥病,能吃能喝能玩,记忆力还好,朋友也越来越多。”张华斌对“禅武合一”延年益寿的体会很深,他期盼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禅门武术,希望将自己掌握的30余套武术传承下去,不要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绝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正是张华斌老人的精神写照。他在武术赛场上的表演已经收官,但对中华武术的传承还在路上。

本报记者 汪永森 刘德华 文 徐宗福 图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