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安阳故事,做大安阳文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
昨日,豫记刊发《一个滑县人的旅游体验:殷墟是世界级的,安阳差一点?》一文,引起有关各方关注。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安阳是最值得一去的城市。但安阳最为高光的殷商时代,毕竟与现在隔着三千年的光阴,如何讲好安阳故事,做大安阳文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
商朝是迁都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其中最辉煌的都城,必须是安阳,从盘庚迁都到武丁中兴,安阳曾经是一个王朝的心脏地带,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安阳应该在有生之年必去的清单里。
曾于2008年—2012年担任过安阳市委书记的原副省长张广智,在其新书《河南 河南》中,对安阳的历史和文化着墨不少,今日豫记摘编该书《武丁中兴》和《殷墟》两个章节的内容,其中可以窥见“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安阳,其实有着很多的文化宝藏等待挖掘。
张广智 | 撰文
01/
武丁中兴
商汤开国以后,在伊尹的辅佐下,内修德政,外服诸侯,天下熙然。但传至仲丁时,国势渐衰。特别是在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下,已出现多次争权内斗,天下诸侯已不来朝。从仲丁到阳甲,史称“九世之乱”。
盘庚继阳甲为王以后,为了摆脱政治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将都城由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至殷(今河省安阳市)。殷地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宜于农耕;西依太行,少有水患。
迁都后,便于抑制旧贵族势力,缓和内部矛盾,同时远离叛乱势力,都城相对安全稳定。 在商的历史上,迁都的事多次发生。自契至汤共14代,有8次迁都。自汤至盘庚共10代,有5次迁都。但迁都的地点,绝大部分都在河南境内。迁都原因不是内忧就是外患,内忧多是王位之争,外患多是自然灾害。 盘庚是个有为之主,迁都时遇到了重大阻力。迁都前,盘庚告诉国人说:迁都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无论谁出来反对,也改变不了我的主意。有敢捣乱的,我会把他赶尽杀绝,不给新都留下后患。实际上,这主要是针对旧贵族势力而说的。 盘庚迁都后,重施汤政,赏罚严明,使局面很快稳定了下来。盘庚迁殷,给武丁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丁小的时候,被父亲小乙放到民间,与普通百姓一起生活劳作,使武丁体察民情,增长才干。 武丁继位以后,三年不问国政,把国事完全托付冢宰,他自己则仔细观察政情民风。 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叫傅说,他说他是一个奴隶,正在给别人做砌墙的事情。不知世上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你们帮我寻访一下。”人们按武丁描述的样子画成图像,后来在王相岩(在今河南省林州市林虑山)真找到了正在砌墙的傅说。武丁和傅说交谈后,认定他就是梦里见到的那个贤人,于是就拜傅说为相,辅助他治理朝政。也有人说,武丁在民间生活时就认识傅说,了解他的才华,继位以后就把傅说请了出来。 武丁自己夙兴夜寐,勤于朝政,又加上有傅说等人的得力辅佐,把国家治理得政治清明,国势强盛,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最鼎盛的时期。 武丁在位时期说是盛世,不但表现在内政上,而且还表现在开疆拓土上。武丁在位50余年,史料中多有战争记载,通过征伐四围方国,使商的疆域不断扩大,北到河套,南达江淮,西到周境,形成“邦畿千里”的大国。 南面征伐过虎方,东面征伐过夷方,北面征伐过鬼方,西面征伐过羌方。征伐羌方时,最多时出兵数十万,这在卜辞中有记载。其他还有危方、躬方、土方、印方、马方、基方、巴方等,多不胜数。武丁不但自己能征善战,手下也是战将如云,就连他的妻子妇好,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她曾一次统兵1.3万人攻打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她还参加过攻打土方、巴方、夷方的重要战争,著名将领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妇好深受武丁宠爱,可惜30多岁就死了,使武丁悲伤不已,把她隆重葬在了宫殿区。 我在安阳工作时,有人告诉我,毛主席1952年视察殷墟时,中间坐在一个小桥上抽烟休息,问陪同的人员,中国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发现没有,都说没有,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将军。1976年妇好墓被发现,其地点距离毛主席坐那里抽烟的小桥,也就10多米远。 武丁在位59年,死后被尊为高宗。他的儿子祖庚继位当王,在位10年,之后祖庚的弟弟祖甲继位当王,在位33年,其间征伐不多,但保持着强盛的国势,人民安居乐业。从武丁到祖甲,大约百年的历史,不但是商代的鼎盛时期,也完全算得上华夏历史上的著名盛世。 祖甲以后,历经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最后传位给帝辛,也就是殷纣王,其间130余年,国力不像武丁时那么强大,也不是传说中那样弱小。特别是帝乙、帝辛两代,对当时周围叛乱的方国多有征伐,有些战争相当激烈,基本上也都取得了胜利。即使在与周的牧野之战开打时,商军的精锐也在和方国打仗,帝辛不得已用奴隶和刑徒去与周军交锋,结果阵前倒戈,逼得纣王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商朝是个延续500余年的王朝,不可谓享祚不久。这里边既有汤的开创之功,确实也有武丁的中兴之勋。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面积约30平方公里。自从盘庚迁殷,至纣王亡国,中经8代12王,历时长达273年。后来都城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箕子是纣王叔叔,看纣王荒淫无道,就极力劝谏,但纣王不听,还把箕子囚禁了起来。周武王灭商后,箕子带人东逃朝鲜,并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后来箕子朝周时经过故都,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宫室倾圮,杂草丛生,野禾遍地,心生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怨纣王这个坏孩子,不听他的话,到底把国家弄灭亡了。故都很快会变成废墟,野草丛生,狐兔出没,怎不令人伤感无已,这就是所谓黍离之悲或黍离之叹。 1908年,罗振玉确认甲骨文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接着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带人在小屯村试掘。此后10年间,经大批考古人员发掘,发现了宫殿宗庙遗址、王陵大墓、祭祀坑、城墙基址、水井、手工作坊遗址、车马坑等。1961年,殷墟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殷墟以最高票数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的出土,使商朝变成了一个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朝代。 商代人比较迷信鬼神,大小事都要占卜,甲骨文就是卜辞。卜辞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战争、气候、收成、田猎、出门、疾病、生育等,无不求神问卜。 占卜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凿出均匀的小坑,再将炭火放小坑内烧灼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从事占卜的人,根据裂痕判断吉凶。要占问的事情用文字刻在甲骨上,有时把占卜的结果也用文字刻在甲骨上,这就是后来发现的甲骨文。 甲骨文被人们发现后,先是被当作一味包医百病的中药对待的,取名叫“龙骨”。1899年,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有很深的古文字造诣,他发现给自己治病的中药龙骨上有刻痕,判断这是一种古老文字,于是就重金收购,费尽心思寻找龙骨的出土地,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时,也没找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后来还是罗振玉亲自访求,才确认龙骨出土地是安阳小屯。从此,商代最后的都城殷,经考古人员辛苦工作,才逐渐露出了真容。可是这之前,不知有多少甲骨片已被人们当药吃掉了。 前后总共出土甲骨15万多片,其中包含4000来个单字,目前辨认出近2000字。王国维先生根据甲骨文,对商的先王、先公进行了考证,证明司马迁《史记》中对商先王、先公世系的记载,基本是正确的。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最著名的当然是司母戊(又称后母戊,下同)大鼎了,重832公斤,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湛。鼎身铸有精巧的云雷纹和饕餮纹,鼎足铸有精巧的蝉纹。鼎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看上去庄重稳健,不愧为国之重器、镇国之宝。 司母戊鼎1939年在武官村出土后,被日军知道了消息。为了不被日军发现,村民又将鼎深埋在地下。1946年重新挖出送到南京,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有说国民党从南京撤退时,本打算运往台湾,但鼎太重了,不好弄上飞机,才留下了。1959年,司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入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9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安阳视察工作时,问我司母戊鼎有多重,是不是最重的青铜器。我回答说:“司母戊大方鼎,重832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不料江泽民总书记又问了一句是用什么方法制造的,难为住我了。我只好老实地回答:“这个我说不准,可能是用失蜡法吧。”后来我请教了几个人,也都没给出让我满意的答案,我也只能存疑至今了。 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安阳举行,开馆前,我派人去国家博物馆商借司母戊鼎一用。国家博物馆婉拒,说馆里有规定,此鼎属国家重点文物,不能外借。我听了汇报后叹道:“司母戊鼎不是安阳的,也不是河南的,那是中国的。我们怎么能说借就借呢?还用那个高仿的吧。”他们告诉我,高仿的也只有两个,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铸造的。就是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也是高仿的,真的被保存起来不再拿出来展览。本文摘自张广智《河南 河南》,各大新华书店均有售卖历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安阳市委书记,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务。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豫记
豫记官方正观号 一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河南籍媒体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