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风,编辑:小市妹

近期,前海开源基金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李强因个人原因辞任董事长,职位由总经理秦亚峰暂时代任。

前海开源基金作为业内知名公募,在近十年间曾取得规模由2亿出头增长到上千亿的辉煌战绩。但自2021年后,其陷入到规模和净值持续下滑,内控风险暴露的境况,这也将是未来新帅面临的重要挑战。

【管理层再生变动】

近期,前海开源基金高管的变动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原董事长李强自2022年6月上任至今年仅2年半,对于离任原因,虽然官方称是个人因素,但也或与近年来公司规模缩水和低迷的净值表现有关。

从过往履历来看,空降调任的李强最早出身于建行,先后担任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法规处、机构监管处、深圳前海管理局等监管部门领导职务,以及前海金控、汇丰前海证券、恒生前海基金及世纪证券等金融机构一把手,在金融领域的资历较为深厚。

与此同时,此次代任前海开源基金董事长的秦亚峰与李强一样,皆为空降。此前曾长期任职于华安财险系统,担任华安财险副总经理、华安财保资管总经理、华安汇富资本董事长,2019年加入前海开源基金,2021年7月起开始出任总经理。

2022年,就在以“强峰”组合为核心的管理层上任后,前海开源基金便不断面临规模缩水的局面。

在公募基金行业,2013年初成立的前海开源基金相对于其他头部公募属于新锐势力,2014年一季度总规模仅有2.05亿,到了2021年底最高达到了1587.59亿,一跃成为业内知名的千亿明星公募。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强就任董事长之前,与前董事长王兆华一同辞职的,还有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担任联席董事长的王宏远,他被认为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传奇人物,与王亚伟曾并称“南北二王”,对前海开源基金的崛起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当前,前海开源基金规模已经出现了明显回落,由2021年的1587.59亿降为2024年前三季度的976.53亿,规模缩水了611.06亿,幅度达38.49%。

同时,前海开源基金的净值表现也不尽人意。

【基金大亏,排名下滑】

与其他主流公募基金在货基和债基非权益类基金上猛拼规模不同,前海开源基金更注重权益类方向。

比如货基规模早在2017年底就达到了214.34亿,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却下降到了152.64亿,不增反降。债基则自2020年后便在250亿上下徘徊。

另外,前海开源基金曾引以为傲的混合类权益产品,2021年后也陷入了萎靡,规模由当年的799.59亿下降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的383.05亿,已经腰斩,排名也从19名滑落至第25名,对整体规模形成了明显拖累。

在净值表现上,据Wind数据,截至12月6日,近3年间前海开源基金的全部业绩指数收益率下降了28.3%,远大于-8.01%的行业平均数。同期混合类基金也表现平平,期间净值下跌了21.47%,略微跑赢了市场平均值。

鉴于近年来整体股票市场低迷的市场环境,过于依赖权益类产品使得前海开源基金规模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由于没有抓住2014年以后非权益类基金快速增长的机遇,当下非权益类产品竞争已经白热化,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想再依靠非权益类产品提振规模已经十分艰难。

更为要紧的是,自2021年至今,前海开源基金并无新基金发行,且初始基金数量还由当年的97只下降到前三季度的96只,也无法通过发行新基金来增加规模。

因此,近年来前海开源基金的规模排名在快速下滑,2021年排名曾上升至第37位,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便回落至第61位。

同时,前海开源基金旗下基金的盈利情况也不容乐观。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陷入巨额亏损,分别为-107.28亿和-275.7亿,共亏损382.98亿,已经将2019-2021年合计220.27亿的盈利全部亏掉。

到2024年上半年,前海开源基金旗下基金盈利虽然转正,但也仅仅是1.99亿,距离大幅回暖还有很大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也就在2022和2023年大幅亏损的两年间,前海开源基金合计收取的管理费用仍达到了24.77亿。

前海开源基金规模大幅缩水,与明星基金经理的拉胯表现分不开关系。

【内部风控亟待强化】

近年来,许多此前风光无限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前海开源基金也难逃魔咒,旗下有着“双子星”之称的两大顶梁柱曲扬和崔宸龙光环也不再。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曲扬和崔宸龙的在管基金规模分别为186.18亿和172.37亿,合计占全部基金规模比重36.72%,相较2021年高峰时下跌了68.99%和57.92%,彼时规模占比甚至达到了半壁江山。

对于崔宸龙和曲扬的跌落,与其自身的操作风格密不可分。

其中,崔宸龙作为新生代基金经理,自2020年上任基金经理后凭借重仓新能源快速出圈,并包揽了2021年公募基金股混类“双料冠军”。

但此后随着新能源板块的持续下跌,崔宸龙并没有及时调整重仓股的配置方向,对重仓股的调换仍主要聚焦新能源领域。

以在管基金规模最大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为例,在2021年三季度以前重仓股一直以电池和光伏产业链龙头为主,但自该季度开始崔宸龙对重仓股进行调整,将电力股作为重点配置对象,第一大重仓股替换为华润电力,中国电力、华能国际的A/H股、中广核新能源等也出现在了前十大重仓股名单。

电力股虽然更具防御属性,但近年来股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就比如2024年前三季度的第一重仓股中国电力,按照季度收盘价计算,自首次重仓该股开始至今股价跌幅超过了15%。此外,此前比亚迪等产业龙头在退出前十大重仓股时,由于没有在相对高位撤出,利润的大幅回吐对净值也影响很大。

截至12月6日,近3年间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净值下跌了28.65%,跑输沪深300的-18.79%。

前海开源基金另一位“大将”曲扬则更偏向于蓝筹价值风格,此前主要依靠2018年大幅减仓规避了风险,以及在2020和2021年踩中消费、医药、互联网等风口声名鹊起。

但自2021年后,随着重仓板块持续回调,曲扬并没有通过择时减仓及时获利退出,致使净值出现大幅回撤。

以招牌的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混合A为例,自2020年中报以来,贵州茅台长期位居基金的前三大重仓股之列,虽然期间对贵州茅台也有过减仓,但股价的下跌同样影响了净值,同样的操作还有另一白酒龙头泸州老窖。

此外,曲扬涉足的领域较多,除了其较为熟悉的消费、互联网和能源电力板块外,还曾重仓过中国移动、广发证券、歌尔股份等其他板块龙头。而频繁进出必然导致较高的换手率,且重仓股持仓比例的居高不下也加大了净值下降的压力。

早在2019年,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混合A的换手率就曾达到了572.96%,在此后的2020年和2021年也在300%左右,自2021年后随着市场逐渐陷入低迷,基金换手率也在下降,但也在100%以上。

且在市场下行过程中,曲扬仍然选择重仓持股,2021年后重仓股持股比例多在70%以上,2024年三季度又来到了79.05%,接近80%持仓集中度高位。

正是由于曲扬激进的操作风格,使得基金净值持续承压。截至12月6日,近3年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混合A净值下降了37.66%,明显跑输同期的沪深300。另一只在管的前海开源优质企业6个月持有混合A,自2021年初成立至今净值回撤了48.78%,接近腰斩。

复盘两位明星基金经理操作,都可以看到重赛道、轻估值激进操作手法的身影,曲扬更为明显。在享受到赛道股上涨红利后,2021年后仍坚持对新能源、大消费等高估值板块个股进行布局,加剧了净值下降的压力,叠加较高的重仓股持仓,均是操盘中缺乏风控的体现。

另外,当下曲扬共管理8只权益基金,管理数量位居前海开源基金首位,“一拖多”问题较为严重,能否有充足精力进行高效管理也要打一个问号。

除了对基金净值的风控管理,前海开源基金在内控管理上也有待改善。就在2024年7月,前海开源基金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监管层通报要求整改。在此之前,2020年还因为在销售某资管计划的过程中存在“宣传推介内部控制缺失”的情形,被监管层责令改正。

前海开源基金作为明星公募,由于错失了非权益类基金的快速发展机遇,在激烈的排名战中只能更多依靠权益类产品突围。若不能通过强化风控和投研体系,降低明星基金经理依赖,未来排名仍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