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投资和业务版图悄然再度扩张。
11月底,总部位于广州的库洛游戏发生工商变更,英雄互娱旗下公司退出股东行列,其持有股份由腾讯接手。腾讯持股比例升至51.4%,为唯一外部股东和控股股东。
库洛游戏成立于2017年,曾推出《战双帕弥什》《鸣潮》等多款知名二次元游戏。其中,今年5月底上线的《鸣潮》前两个月的预估流水接近8亿元,表现颇为出色,被视为米哈游《原神》的强力挑战者之一。
除了在国内游戏圈“扫货”,腾讯还将投资触角伸向海外。
上个月,腾讯通过旗下子公司,先后完成对海外游戏公司Space Ape和EasyBrain的全资收购,后者收购价格高达12亿美元,堪称今年最大的游戏行业收购案之一。
与此同时,腾讯的员工数量也止跌回升。
根据财报,腾讯今年第三季度新增3317名员工,总人数达10.88万人。作为对比,腾讯2022年员工净减少4335人,2023年减少3019人。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增员700余人,上季度的增幅跃升至3000人以上。
不难看出,在逐渐走出低谷后,腾讯对于游戏行业和自身发展均持乐观态度,相比以往更愿意对外投资和招募人才。
这种乐观情绪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亦有所体现。11月中旬的第三季度业绩会上,腾讯CEO马化腾表示,上季度游戏业务收入强劲增长,得益于长青游戏的稳健表现,以及具备长青潜力的新游戏贡献。
腾讯总裁刘炽平则表示,公司去年和今年分别调整了《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团队,效果十分理想。
“当团队已经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调整,来恢复活力和创造力。”刘炽平说,“这些调整完成时,游戏就会回到聚合状态,重回增长轨道。”刘炽平说。
从近期动作来看,通过调整团队促进业务增长,仍是这家互联网巨头所看重的方法论。
几乎与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同一时间,腾讯启动新一轮干部轮岗,副总裁姚晓光结束三年半的兼岗,不再负责QQ业务、回归游戏条线,继续担任天美工作室群总裁。
另有传闻称,腾讯游戏两大工作室群天美和光子筹划大幅度组织架构调整,天美工作室可能从13个合并至4个,《王者荣耀》执行制作人黄蓝枭将卸任。腾讯随后回应称传言不实。
腾讯在业务和财务层面上均稳住了局面,甚至再度启动外部扩张,而人事变动则是与之关联的新变化之一。倘若面向更长远的时间跨度,腾讯或许可以把是否拆分的战略选项摆在桌面上。
过去几年,互联网大公司尝试找到新用户红利消失后的增长之道,而业务拆分是“大杀器”。字节在2021年底将旗下业务梳理为抖音、TikTok等六大板块,阿里则于2023年初启动规模空前的“1+6+N”变革。
腾讯对于“拆”并不陌生。早在2018年,腾讯就划分了IEG(互动娱乐事业群)、WXG(微信事业群)、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和CDG(企业发展事业群)六大板块。过去六年间,这一组织架构让腾讯保持较快增长,但也暴露出效率下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结合刘炽平的表态,腾讯似乎试图以较小规模的组织和人事变革,驱动发展、增强创新能力。但对于任何一家巨型公司而言,走马换将或许可以解决效率问题,却未必能够带来焕然一新的气质;要想从底层刷新组织面貌,不妨考虑做“减法”,甚至将一些业务拆分出去。
A
与主要对手相比,腾讯的财务指标更加出色。
今年第三季度,腾讯营收同比增长8%至1672亿元;Non-IFRS(非国际会计准则)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至598亿元,超过市场预期,并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核心业务,腾讯游戏业务也回到了上升轨道。上季度,腾讯游戏收入达51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本土游戏收入增长14%,国际游戏收入增长9%。财报称,《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两款旗舰游戏的流水(可简单理解为用户充值金额)均同比增长。
对于腾讯这样一家巨型公司而言,十几个百分点的同比增速虽然不快,但也符合预期。
在成熟市场中,大公司最常见的竞争策略是,凭借更高的经营效率、更出色的成本控制,逐渐侵蚀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而建立优势地位。“比别人好一点”的竞争策略,在互联网领域并不鲜见,比如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社区团购、长视频等。腾讯似乎也在沿着这条路线前行。
但腾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习惯于长期缠斗最终取胜,更喜欢打磨一张王牌,后发先至并一骑绝尘,将其他对手挤下牌桌。
回顾腾讯的发展史,它的王牌包括社交网络领域的QQ、微信,游戏领域的《穿越火线》《DNF》《王者荣耀》等。这些产品起步之初对手众多,但不久之后就完成了对于整条赛道的洗牌,并独享绝大部分蛋糕。
但近些年,腾讯旧王牌步入成熟期、增长逐渐放缓,新王牌却尚未降临。
以视频号为例,作为承载着腾讯全公司希望的重点产品,它在活跃用户等关键指标上追上甚至反超抖音,且以不到3%的低广告加载率,每个季度带来数十亿元广告收入。腾讯在上季度财报中称,当季广告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市场对于视频号等广告的强劲需求。
然而,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短视频、直播带货、短剧等新视频形态的执牛耳者,是抖音而非视频号。今年以来短视频领域的大事小情,如董宇辉的出走、小杨哥的坍塌、李子柒的回归,大都以抖音为发源地,视频号并非最主要的舆论场。
换言之,视频号发展虽快,却算不上后不见来者的新王牌。单就短视频而言,腾讯并没有压倒坐拥抖音和TikTok的字节。
腾讯游戏业务也存在类似情况。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两张王牌去年第四季度收入下滑,今年经过三个季度的调整,流水恢复增长,为腾讯游戏收入的复苏立下汗马功劳。《王者荣耀》更是在10月底的9周年庆当天突破1亿日活跃用户。
但国内游戏圈今年最热门产品,当属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腾讯虽然是幕后股东,毕竟并非亲自操盘;上半年爆红的《蛋仔派对》,更早时候引发二次元游戏热潮的《原神》,也都不是鹅厂出品。腾讯新推出的《DNF》手游等收入虽高,但行业影响力仍有差距,也尚未展现接班《王者荣耀》的潜质。
本期财报发布前后,腾讯依然在人事、组织架构和对外投资方面动作频频。这从侧面反映出,腾讯并不满足于仅仅“跑赢对手”的增长态势,而是希望通过自我刷新,找到新王牌,建立新的竞争壁垒。
B
过去二十余年间,腾讯每隔六、七年,都会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重塑。
2005年,腾讯将散布在不同部门的产品和职能进行整合,升级为事业部(BU)制。其中,B线系统覆盖了无线、互联网、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等,R线系统则主要负责平台研发、即时通信、搜索业务等。这让腾讯初步具备了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样貌。
到了2012年,腾讯将事业部制升级为事业群(BG)制。彼时,马化腾在内部信中称,这次组织架构调整的出发点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叠,在事业群内能充分发挥“小公司”的精神,深刻理解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打造优秀产品和用户平台。
2018年,腾讯再度变阵,七大BG被整合重组为六大BG,并一直延续至今。时值腾讯成立二十周年,马化腾将这次调整称为“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
腾讯历次组织架构的底色是“合”。一方面,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人员被融入更大的组织框架之下,有助于提高协作效率、减少跨部门摩擦,从而提高运转效率;另一方面,业务部门的精简,让腾讯自上而下的指挥机制更加便捷和直接,契合马化腾在2012年提及的“一个腾讯”概念。
但如何在“合”的同时,保持各个部门的创新力,是腾讯乃至所有巨型公司的长期挑战。
目前,腾讯六大事业群以IEG和WXG为核心。两大部门分别主管游戏和微信,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具备相当强的独立性。但在许多时候,腾讯核心管理层也会进行更精细和直接的指引,比如将视频号推上“全场的希望”高位,以及向《元梦之星》倾注全公司资源等。
这些动员整个鹅厂的举措,有时候并不能换来良好的回报。视频号表现尚可,《元梦之星》则没能阻击《蛋仔派对》,今年下半年以来下载量和流水均出现不小的下滑。
在此情况下,倘若腾讯再度启动组织变革,不妨考虑放弃“合”的路线,转而向“分”行进。
对于一个巨型组织而言,“分”可以有不同形态,比如相对独立的人事、绩效体系,不纳入母公司的独立财务核算,甚至将业务剥离、分拆为一家独立公司。
这些备选项均指向决策权、经营责任和奖励机制的下放,从而重塑管理机制、人才团队和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化解创新动力不足、奖惩边界模糊的情况,为创新型技术和产品创造土壤。
另一方面,“分”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后退一步,让“听得见炮声”的一线员工和管理者掌握业务航向。相比自上而下、事无巨细的业务指导,这一机制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相比“合”,如今的腾讯或许更需要“分”。事实上,腾讯管理层两年前似乎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公开敲打各个业务做出改变。
在2022年底的一场内部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在提及PCG的内部变革时认为,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真正给到团队压力,让团队站在当家作主的创业者角度去思考和行动。他表示,“如果你连创业压力都没有的话,那这个压力我们上面给。”
图注:马化腾
随后两年间,腾讯围绕降本增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PCG及其他事业群有没有按照当初的要求,回归“创业者”心态,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这并不难理解:两年前的腾讯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当务之急是稳住局面,做出剧烈改变的动力不强。
但如今,腾讯经过几个季度的调整,增速回归正常水平,有了继续推动“创业者”思维的基础;倘若以某种方式,将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业务切割出去,甚至成立独立公司,或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C
通过拆分激活组织活力,是互联网大厂最近几年探索的新路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字节划分六大事业部,以及阿里的“1+6+N”。
但如何“拆”出成效,依然困扰着两大巨头:截至目前,字节六大部门中,大力教育折戟,游戏业务也大幅收缩;阿里“1+6+N”则随着核心管理层的变动,逐渐灯火阑珊。
相比之下,腾讯在“拆”方面反而颇有心得。
早在2015年,腾讯在内外压力下喊出了“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计划,可被视为鹅厂做减法的正式起点。随着“半条命计划”的推进,腾讯退出大量非核心业务,并通过投资等方式,逐渐构筑了横跨互联网诸多赛道的“腾讯系”。
在这一阶段,腾讯“以拆为进”,克服了马化腾口中“不信任的本能”,以自身的减法换来了阵营盟主的宝座。
到了2021年,互联网行业风云突变,巨头解散山头势在必行。腾讯开始大踏步后退,不仅减少了投资数量,还从一些明星企业中清仓退出,比如京东、美团等。“以拆为进”变得不合时宜,如何平稳地完成“拆迁”,是这一阶段鹅厂的重点。
整体来看,腾讯过去几年“拆”的动作不少,但大都集中在公司外部。对于内部业务,尽管马化腾提到了“创业者”,但腾讯尚未释放拆分某一业务的迹象。
这也折射出,一家巨型企业对内“动手术”的难度和阻力,远远大于切割某些外部业务,即便那些业务看起来价值更高。
巨头难“拆”的另一面是,互联网顶级公司大都怀抱成为投资公司的理想,却往往停留在南柯一梦。积淀多年的企业文化、人事组织和业务惯性,都让“拆”变得困难重重。
然而,对于任何一家拥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员工的巨型公司而言,庞大的组织必然导致决策缓慢和组织失灵。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核心管理层,纵然有心时刻参与业务,也很难做到信息灵通、反应灵敏;而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必然伴随信息失真和执行扭曲,进而危及公司业务和长期发展。
此外,大型组织往往并非创新的最佳土壤。新技术、新产品往往诞生于那些商业压力较小、失败责任不严重的小型组织,比如快速生长期的苹果、特斯拉、OpenAI等;一旦它们成为巨头,其创新力就会受到更多掣肘,进入下滑曲线。
苹果和特斯拉已经在面临创新力萎缩的挑战,OpenAI也开始显露部分迹象。找不到《王者荣耀》接班者的腾讯,似乎也站在同样的陷阱面前。
重新审视各个业务的创新力,以更开放的姿态将合适业务拆分出去,是解决大型组织效能下滑的唯一路径。
互联网大公司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突出重围。但过去几年,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变化,让这一进程大大延缓。直到今年,随着巨头拆墙走向纵深,大公司竞争不再惨烈,合作空间逐渐扩大,给了互联网巨头再度审视自身、刷新自我的契机。
对于腾讯而言,它的财务和经营业绩正在回暖,与字节和阿里两大对手的关系也明显缓和。在稳住基本盘之后,腾讯需要更多考虑创新的结构性问题;沿着做减法的路径前行,将“拆”的矛头指向自身,或许是难而正确的战略选择之一。
参考资料:
字母榜,《腾讯“梦”难“元”》
财经杂志,《腾讯多个游戏工作室合并重组,王者荣耀执行制作人黄蓝枭卸任》
竞核,《腾讯高管正面回应游戏工作室架构调整,改变势在必行》
证券时报,《腾讯,重新扩张!》
钱江晚报,《马化腾:腾讯需要自留“半条命”》
字母榜
字母榜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