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在摩托车、汽车和电动车普及之前,自行车是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那个时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不管大街还是小巷,到处都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洪流,形成一道道移动的风景线。
据统计,高峰时期中国自行车保有量曾高达5亿辆。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自行车这个与我们长相厮守的“亲密伙伴”,却极少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是什么样子?中国的第一辆自行车又是如何诞生的?
11月27日上午,当豫观来到位于荥阳的河南自行车博物馆时,创始人仝国宾对此做出了详细阐述。
仝国宾说,自行车的发明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1790年,法国人伯爵西夫拉克用了一根木制横梁,把两个木轮前后组合到一起,人坐在横梁上,用双脚做动力,蹬着地向前滑行。虽然这种类似现在儿童平衡车的发明,没有链条,没有刹车,甚至连脚蹬都没有,似乎与现在的自行车大相径庭,但它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时间,西方人先后发明了自行车踏板、链条、中轴、滚珠轴承、橡胶轮胎等,并用空心钢管代替了木棍,自行车完成了从改进到工业化生产的全过程。
“但让人深感遗憾和痛心的是,我们国家在西方已经完成了自行车工业化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但不会生产自行车,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自行车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没见过。”
也正因为如此,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皇宫里骑自行车,就轰动了整个京城,成了名副其实的“西洋景”。
民国时期,自行车倒是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华大地,但却不是给老百姓用的,主要是富家子弟、政府官员在使用,它的名字也不叫自行车,而叫“洋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中国人奋发图强,于1950年生产出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和平”(飞鸽牌前身)在天津诞生。
但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生产力有限,虽然我们可以自己生产自行车了,但是无论是自行车的产量,还是百姓的购买力,都极其有限,购买一辆自行车不但要花费将近半年的工资,而且还要凭自行车票才能买到自行车。
因此那个年代男孩子娶媳妇时,必须要具备“三转一响”,“三转”就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是收音机(后为录音机)。
可以说,那时你骑上一辆自行车,比现在开一辆奔驰还风光,而且每辆自行车还有自己的专属车牌和自行车行车证。
改革开放后,国家各项建设飞速发展,自行车生产厂家遍地开花,自行车转眼失去了贵族身份,飞速在大众间普及,真正回归到了其交通工具的本来属性。
但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高歌猛进,摩托车、汽车尤其是电动车迅速普及甚至接近饱和,许多家庭甚至同时拥有多辆汽车,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自行车这种曾经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似乎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仝国宾说,目前博物馆里展出的老款自行车有70多辆,其中有世界上第一辆木制自行车(仿制品)、日本二六大杠、美国二八大杠、德国酷施;中国的飞鸽、东方、红旗、永久、凤凰、金鹿、国防等品牌自行车;还有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和平牌自行车,以及之后各个时期生产的代表性车型和多功能车型均在博物馆陈列。
镇馆之宝是天津飞鸽自行车厂损赠的一辆用纯银手工打造的,龙头、龙身、鱼鳞纹、祥云、车架接头用纯银灌出来的一辆二六自行车,没法用价值衡量。博物馆是非营利性、公益性质,一直向全国观众免费开放。
仝国宾说他为筹建河南自行车博物馆共耗资2000多万,其中仅仅收购老自行车就花费了300多万元。建馆初衷是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自行车发展史,见证中国轻工业的发展。推广自行车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热爱骑行,把自行车运动这个项目做起来。
当然,对于这个陪伴了我们已经近十载的“老朋友”,还有一种深深的无法割舍情怀。(陈建华 胡震杰)
豫观
个人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