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院派书法”是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在1994年提出的书学概念,作为一种当代书法艺术面向未来的科研探索,“学院派书法”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学派形象,并持续引起书法界观念的更新,影响直至今天。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在1998年出版《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作品集》,此次又精选陈振濂先生论述“学院派书法”最经典的文章,汇为一册,以飨广大读者。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

一、“学院派书法”是怎样诞生的?

“学院派书法”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三十年前的1994年春夏之间。以1994年6月30日发动的“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大讨论”、《学院派创作宣言——当代书法史上的学院派思潮与学院派运动》(1994)、《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总纲》(1996),以及“纪念潘天寿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1996)的举办为时间上的标志。

但其实,更早时期的《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1985—1989)的成形,是学院派创作的思想支撑和技术支撑。它是学院派专业教育体系构型的第一次“发力”。在1989年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毕业展中,我已明确要求毕业生们在提交展品时,在按部就班的“规定动作”之外,必须要有具备创作构思和主题的“自选动作”式作品。

1998年,我们在北京中国艺苑美术馆举办“学院派书法首展”并出版《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作品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是一次面向社会、面向全国书法界的公开亮相。

这样算来,可以列出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1984年,提出《宣言》并对学院派大讨论进行理论准备;

1985年—1989年,大学专业教学法成形;

1989年,美院本科毕业展的“自选”学院派主题性作品问世;

1996年,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成立;

1998年,北京学院派首展;

1998年,《大学书法(学院派)创作教程》《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作品集》出版;《世纪大思辨——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大系》出版(2009)。

在1984年到1998年的十五年间,学院派书法作为一种当代书法艺术面向未来的科研探索,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学派形象,并持续引起了书法界观念更新的震荡与反省。直至今天,许多书法界的创作现象、阐释现象和价值观定位,或正或反地都能看到“学院派”的影子和无形的影响。

陈振濂先生题签“学院派书法”

二、“学院派书法”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社会文化的变迁、观赏方式的变化、从个私空间(书斋)转向公共空间(展厅),这些,都是“学院派书法”在塑造、倡导时必须认清的外部客观环境的需要——是审时度势的时代需要,它必然会成为“学院派书法”模式诞生的一个重要契机。 

进入展厅文化时代的书法,对艺术表现的重视和专注力大增。开始从关注书法家名头转向以作品为中心,以视觉形式表现力为中心,以独创性为中心。这种无所不在的“艺术”的专业专家式立场,首先是适应今天的时代,与过去文人士大夫重视修养、学问、文雅之气的旧有立场虽同出一脉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侧重点。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既产生于高等院校,又恰逢这样一个书法艺术不断自觉化,书法审美观赏不断专业化,书法创作实践的技法风格流派不断多样化,书法艺术表现时代、历史、社会、生活、个性的需求不断丰富化的大环境、大背景,书法的思想方式尤其是生存方式也必然要有相应的适应与配合。

只要不是肤浅地移植西方(潘天寿称为“洋奴才”),又不是简单地屈从古人(潘天寿称为“笨子孙”),那么,筑基于古无先例的中国当代高等书法艺术专业教育土壤,又伸展向创作、理论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必然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史无前例的时代目标,而且是在当下可能别无选择的独特艺术类型的大目标。

陈振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在确定学院派书法的定义时,关注的不是古典意义上的风格技法流派的优劣好坏,而是关乎价值观和一切书法行为方式之依据的根本问题,关键词,是“模式”。

“模式”是一种关乎根本的定位、反思与改进。它不是晋韵、唐法、宋意之间时代风气的差别,不是唐楷欧褚颜柳和狂草颠张醉素所代表的正楷与狂草的差别,也不是清代南帖北碑的差别。对“学院派”而言,这些都只是限于书写、写汉字、艺术地写汉字的诸操作层面上,在共同行为模式之内而小有区别。

“学院派书法”要为当代书法所引进的目标要素,是要树立古代书法所没有的“思想主题”,和虽有但十分单调的“视觉形式”。即使是技法,也试图把技巧、技法、技术加以扩大化:除中锋用笔、蚕头雁尾、屋漏痕、锥划沙的传统视角之外,金铸、刀凿、简帛书写等均在我们概念中的书法技巧表现之内。

[主题]   书写式“书法”在过去只是为文字、文学服务,只是记录时事或抄录古诗文,无所谓“主题构思”。而“学院派书法”希望引进“主题”以超越原有模式,从而打造新的时代模式。

[形式]   书写式“书法”只是沿用古来的条幅、立轴、册页、对联、手卷、中堂、扇面——是旧瓶装新酒:以旧的固有格式装新的书写内容(其实还是古诗文)。而“学院派书法”希望改变固定格式,以活泼多变的各种崭新视觉形式呈现,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技巧]   书写式“书法”的技法要求,从实用的写字行为中来。点画撇捺、篆隶楷草,只限于书写需要而不涉其他。“学院派书法”则希望从最终效果出发,笔法中特别的刮擦拖蹭、结构的宽紧平斜,乃至铸金切铜、凿石截玉,甚至缣纸世界中的撕烫染漏、涨破残蚀,都在“学院派”大技法的范围之内——需要什么就学习掌握什么,不自限自囿。

这些拓展中的许多内容,是旧书法的既有模式中所没有的,却都来自古典名作既有现象而为新书法中的“学院派”所吸收。于是,就有了作为模式意义上的“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三要素

“主题”为古来所无,“形式”“技巧”则原有内容极少。“主题”是从无到有;“形式”“技巧”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窄到宽、从几个固执教条到艺术表现的自由天地,再也不必拘泥或斤斤计较于中锋还是偏锋,二王舒雅文人字还是魏碑斩截裘毡气了。

创作“模式”的定位,是“学院派书法”的灵魂和精髓。

(以上回答文字摘选自陈振濂先生文章)

《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作品集》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学院派书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年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