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财务造假事件导致从纳斯达克退市四年后,瑞幸或将重返美国。

瑞幸的2024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净收入101.81亿元人民币,单季度净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净利润13.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31.8%。

瑞幸咖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认为,当前中国咖啡消费仍处于加速普及阶段,市场空间仍在加速扩容。瑞幸仍将坚持优先门店布局的发展策略,加密高线城市的同时保持下沉市场的拓展力度。本季度瑞幸净新开门店1382家,总数已达21343家,其中自营门店13936家,联营门店7407家。

财报发出前一天,外媒报道瑞幸咖啡计划进军美国市场,以低价饮品与星巴克等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彼时瑞幸官方未予置评。但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郭谨一表示,“我们会密切关注海外业务,并及时与市场沟通进展情况。同时也将积极尝试组织模式和业务模式的探索创新,以更适合的方式、更灵活的策略来拓展海外业务。”

结合三季度财报中的说法,“瑞幸正积极评估美国和其他市场的机会。鉴于美国咖啡市场的成熟度、饱和度和竞争力,公司打算谨慎考虑并遵循纪律执行计划来制定扩展策略。”开拓外部市场的考虑至少已在公司的未来视野中。

需要指出的是,瑞幸的重新崛起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逐渐“星光黯淡”几乎是两条线交缠的叙事。所以我们会关注如果战场切换,双方的定位与战略选择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01、 “此消彼长”

从对咖啡消费的定义开始,瑞幸的思路就与星巴克有区别。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第三空间”概念,指咖啡馆可以作为除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强调它的社交作用。这一概念被星巴克沿用,咖啡消费由此与一种生活方式绑定,消费者被包裹在星巴克提供的舒适座椅、免费网络与环境音乐之中,消费咖啡约等于购买社交货币。

星巴克1999年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店,截至2024年,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达到了7596家。

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为9杯,到2023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6.74杯,虽然比不上世界主要咖啡消费国动辄500杯往上的年均消费数,也已经体现了咖啡消费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成果。

但这股咖啡消费风潮的流行并不都是按星巴克设想的路径。截至2024年3月,国内连锁咖啡门店共计52308家。其中77%的门店为排名前十的连锁咖啡品牌。瑞幸以35%的门店数量比例位列第一,星巴克与库迪以14%和12%的占比排在二三位。

在《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的“金字招牌”公司个人品牌偏好度调查中,瑞幸的偏好度首次在连锁咖啡类目中排名第一。“愿意推荐瑞幸”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瑞幸失望”的人数,偏好度为5.91%,超过星巴克的2.88%。

2022年,瑞幸咖啡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超过了星巴克的门店数量。2023年,瑞幸咖啡报告年收入为249亿元人民币(34.8亿美元),收入超过星巴克在中国约31.6亿美元的收入。(瑞幸咖啡的收入包括新加坡的30家门店)

实际上,在2021年分化初见端倪时,前文提到的调查还强调了一个信息,即愿意投票推荐瑞幸的人多数是因为性价比高、购买渠道方便、产品口味好这三个原因。这基本上总结了瑞幸的打法,用现制茶饮的思路做咖啡。

瑞幸最初出现在大众消费视野时,就是以远低于星巴克的定价和激进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星巴克对精品咖啡消费的移植很彻底,较高的单杯定价、源自意大利咖啡文化的杯型命名等等,以此定义消费背后的符号区隔。这种价格策略让它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市占率,以较高的营销成本为代价,一定程度上也为财务造假事件埋下隐患。

至于获取便宜程度这个问题,直营与加盟双模式,在咖啡需求量大的地区集中铺开“快取店”,配合线上点单工具,让它形成迅速铺开的规模化网络。2023年6月瑞幸突破了万店门槛,一年以后的 2024年7月这个数字变成2万。在口味方面,以几款大单品打底,基础公式为咖啡搭配茶/奶/应季水果,甚至酒精。复刻现制茶饮的口味调配思路和上新速度,来适应国人的味蕾。

但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星巴克却开始重申自己最初的定位。10月发布第四财季业绩时,星巴克CEO Brian Niccol于发言中提到了“重返星巴克”计划。他认为星巴克应该确保提供高质量手工饮品、简化菜单、修复定价结构,回到“社区咖啡馆”的形象。

本质上,瑞幸与星巴克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本土品牌瑞幸凭借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拿到了市占率的优势,而我们想要关注的是,中国市场让瑞幸“回血”,那么在这里打磨出的一套方法论能够移植吗?

02、攻守易势?

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之一,美国又是北美最大的咖啡消费国,其市场的增长较多受到精品咖啡和咖啡店文化的影响。即咖啡消费作为一种文化,其制作工程、原材料产地、背景故事等都被纳入消费体验之中。这也是星巴克提出“第三空间”理论的背景。

同时,美国咖啡市场是一个成熟且多层次的市场,以几个大型连锁品牌为主导,如星巴克、Dunkin'Donuts和无处不在的麦当劳。星巴克在全美拥有超过16000家门店,Dunkin'的定位更倾向于快餐化,门店数超过9000家。至于麦当劳旗下品牌McCafé,以更亲民的价格和依附于麦当劳的便利性被学生、上班族等价格敏感人群青睐。

此外,面向对咖啡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消费群体,也有一批知名的精品咖啡馆和独立品牌,如Blue Bottle Coffee、Peet’s Coffee。

基于此,中美两国消费者对咖啡产品的预期是不同的。瑞幸成立于2017年,2018年正式营业,彼时星巴克在中国很难说将咖啡消费变成了一个大众化的项目,瑞幸仍有市场教育的空间。而在美国,以及绝大多数有咖啡消费传统的国家,从大众连锁到小众精品,市场都趋于饱和。

此时回看瑞幸在国内市场的“三板斧”,产品口味与营销战略涉及很多实操层面的考量与变数暂且不论。在购买渠道上,无现金交易模式在国内已经非常普及且便捷,相比之下美国的普及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且美国有深厚的信用卡消费文化,对应用程序收集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意图也更加谨慎。瑞幸颇为擅长的数字化战略,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适。

最具操作性的,也是外界普遍猜测的切入点是价格。据《金融时报》援引的两名知情人士的表述,瑞幸希望利用在中国销售平价咖啡的经验,通过售卖价格在2美元-3美元左右的饮品来凸显自己的竞争力。美国星巴克存在分区定价制度,但多数大杯咖啡饮品的价格在4美元-6美元左右。

同时,上述知情人士还提到,瑞幸一直在NBA比赛期间投放广告,以便提前建立知名度。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在近两年成为热门的跨境电商平台,比如Temu,初登美国超级碗的30秒广告片一定程度上为它打开了大众知名度,低价则一度是它最高的辨识度标签。

而要实现这样系统性的、有竞争力的低价,则需要供应链的支持。瑞幸一直在推进自己的供应链建设,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4年4月,瑞幸在江苏的烘焙基地投产,其年产能为3万吨,让瑞幸年产能超过4.5万吨的自加工烘焙供应网络成形。

但公司供应链的有效性需要规模的支撑,比如用密集的门店网络来缩短店仓之间的交货距离以优化物流,确保库存周转;或是更加全面的收集消费者行为数据,从而实现更准确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

03、写在最后

瑞幸“向外拓展”的尝试不止一处。

今年8月,瑞幸“轻轻茉莉·轻乳茶”饮品上市首周销量突破1100万杯,首月销量更是突破4400万杯,刷新了它的单品纪录。咖啡饮品由于具有明显的提神振奋作用,消费时段较为固定,所以瑞幸跨界茶饮除了丰富菜单,更有一层占领非咖啡高峰期的消费场景的目的,渲染“上午咖啡下午茶”的消费习惯。

同时,出海也是一个急不来的生意。参考瑞幸在新加坡的出海业绩,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瑞幸在新加坡的门店总数达到了45家,运营策略也是先通过0.99美元的促销活动引流。目前官方对新加坡业务的表述是整体尚未实现盈利,但亏损额度已显著收窄。

只有在门店数量形成显著规模效应时,才有盈利的可能性,同时参考国内市场的现状,公司必须提防加密式的扩张带来的稀释利润率的风险。所以我们看到瑞幸官方的态度是“尽管我们预计短期内无法在国际市场实现盈利,我们仍会持续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

无限扩张的游戏还得继续下去,但视野必须放在更大的版图才能在“外拓”与“内卷”中找到动态平衡。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