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这一点,才是“以史为鉴”的真义。作为个人,没有人在患健忘症之后,还能清楚理性地处理日常事务。而作为整体的人群,却往往以为只是活在今天,何必知道过去。历史的知识,即是治疗集体健忘症的药方。
——许倬云
本文摘自《许倬云问学记》
最近有一位很有教养的友人告诉我,他从中学开始就讨厌历史,不知为什么要记住那些年代,要了解那些遥远往古的史事。这位友人的疑问其实也困惑了许多人。历史这一门学科,对于一般人言之,只是考试时必须过的一道关卡。对于另一些人,历史只是掌故与故事,可以作为谈资。甚至熟知以史为鉴的知识分子,也往往未必能明白“以史为鉴”一词的具体意义。因为过去与现在毕竟有太多的差异,如何以过去为鉴仍是相当模糊的观念。
撇开自然历史不谈,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经历的整体。我们日常语言中所称的史事,其实都不过是这个整体历史中的一些枝节片段。枝节与片段并不能孤立,在时序上,每一个片段都有前面无数的因,后面无穷的果。在空间上,每一枝节也有旁延的牵绊与关联,很难将一件史事完全与其他相关的事件切开。
正由于人类的整体经历如此复杂,始有历史这样一个学科,致力于厘清错综的时空关系。同时,也正因为历史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如何分割可以处理的史事单位成为永远聚讼的难题。由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史事必然呈现不同的面貌。于是,即使已经整理得相当清楚的某一史事,前人认为已清楚的史事,由于讨论的角度已改变,又必须由另一史学工作者加以新的解释。
01
不偏不倚重建史事
因此史学工作者永远面临两难的情势:一方面他必须尽可能就手头能掌握的资料(所谓史料)整理出一些头绪;另一方面,他也明白,他既不能在时空两界作无穷的伸展以求周全,也不能预知下一个史学工作者将会从哪一个角度来再度审查这一件史事的范围及变化过程。
从这些扩大的史料范围而言,史事的项目也相应扩大。今日史学的内容,已不限于国家大事,更不是只注意到社会上层,史学研究的项目包括社会各阶层、生活各方面。例如疾病对某一时空的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又如,某种群众的心态如何形之于当世的风气。凡此种种新的历史焦点,不幸还未能为一般人所了解。因此史学工作者当有责任,向社会解释自己专业的确实内容,社会大众也可分享专业研究的成果。
02
知道自己,才能以史为鉴
历史的功能,自然不能只为了好奇的谈资,也不能只为了参考前例故实。从狭义的功能说,每一类资料,经过整理分析,便可为社会科学相关的一些学科提供有时序深度的素材,使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等不致只从当世人群搜集研究的基本资料,庶几构建更周密的理论。
余世存
学者余世存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