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一哥”也要开超市了?
作者 | 于婞
编辑 | 趣解商业消费组
10月10日,网红主播辛巴(本名“辛有志”)主页的“直播封禁”标志已经消失;辛选小助理表示辛巴的直播功能已被解封,并且之后会有直播。
值得注意的是,辛巴的商业布局又有了新动作。近日,孩子王(301078.SZ)发布公告称,孩子王拟与关联方公司董事长汪建国、董事/总经理徐卫红、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侍光磊,以及非关联方广东辛选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辛选控股”)、杜晨鹏、郑伽柏、杨润心、周通、行凌伟通过合资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开展新家庭电商直播零售业务,并探索线下新零售业务的发展,对外投资设立杭州链启未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链启未来”)。
图源:公告截图
简单来说,辛巴要与孩子王合资设立子公司“链启未来”,辛巴本人,以及辛选主播团队的“大总管”郑伽柏、辛选主播一姐蛋蛋(杨润心)都有间接或直接的参股,对这次合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01.辛巴瞄准“母婴”下沉市场?
辛巴进军线下零售似乎并不突然,实际上他近年来多次在“直播间被封”“宣布退网”“宣布回归”中反复摇摆。就在不久前与“抖音一哥”三只羊的大闸蟹风波中,辛巴再次提到,“播了7年了,我自己也觉得差不多是时候该离开这个行业了。”紧接着,辛巴的直播间又被封禁。
至于“不直播”了干啥?
“全力发展超市,然后用超市进军海外。”在9月份的一次会议上,辛巴如是说。
图源:快手视频截图
此后,辛巴还在自己的直播间中“预热”,“我就想开超市,把超市开到山姆店对面,开到Costco对面。”“现在直播就是为了开超市。”
而这次直播间被封后辛巴也没闲着,10月2日,他带领高管团队到许昌胖东来时代广场店进行考察学习,“大徒弟”赵梦澈在直播中说,这次见面辛巴和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聊了十几个小时。期间辛巴还表示,见到于东来是他今年最开心的事,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让他更加清楚辛选未来的道路。
图源:快手视频截图
辛巴从胖东来回来不到一周,孩子王就官宣了要与辛巴合作的消息。
根据企业公告,此次双方合资成立的公司链启未来共有10位股东。其中,孩子王出资330万元,为第一大股东;董事长汪建国、董事/总经理徐卫红、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侍光磊分别出资50万、40万、30万,位列第二三四股东席位。
辛选这边也派出核心团队参与合资公司持股。其中,辛巴本人持有辛选控股95%股份,辛选控股则在链启未来中持股10%;辛选“大总管”郑枷柏也持股10%;甚至当家主播、辛选一姐“蛋蛋”杨润心也加入了合资公司,持股5%。
图源:孩子王公告截图
孩子王公告显示,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图书、报刊批发零售;预包装食品(含冷藏冷冻食品)、散装食品(含冷藏冷冻食品)销售;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销售;保健食品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医疗器械(一类、二类)的销售; 服装设计与销售;化妆品销售;日用百货的销售;办公类电子设备的零售与批发等等。经营范围品类之多、之杂,足足占了孩子王公告的两页;但公司也表示,这些都是暂定,最终以工商行政机关核准为准。
而对于合资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孩子王在公告中表示,其成员为3人,其中孩子王有权委派2名董事,辛选控股有权委派1名董事。董事长由孩子王从其委派的董事中确定,经董事会选举产生。
可以看到,对于这次合作,孩子王的话语权还是比较高的。
02.新业务对标山姆?
至于辛巴为何会在线下商超的启动阶段率先选择与孩子王合作?从辛选自身GMV的占比和辛巴“对标山姆”的愿景中也可以找到一丝线索。
从辛选自身来看,其2020年就开始试运营母婴童板块,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3年,泛母婴品类在辛选年度GMV500亿的占比约80%,约400亿元。
而从辛巴要在山姆对面开店的愿景来看,孩子王目前“大而全”的经营状态也与该想法十分契合。
图源:罐头图库
山姆作为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仓储式超市,以海量商品、超大包装、实惠价格而闻名,而第一次走进孩子王的线下店的消费者,也大都会惊叹于门店的面积。据“趣解商业”了解,孩子王旗下门店平均2500平方米,最大的甚至能达到7500平方米,几乎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而里面售卖的东西也非常全面,首创“商品+服务+社交”的新场景运营模式,主打一站式母婴童产品,全面满足会员从孕期到宝宝成长过程中衣、食、住、行、玩、教、学等需求。
而在供应链方面,孩子王目前自有品牌已经形成包含日用品、服装、饰品等在内的11个自有品牌矩阵,2024年上半年公司差异化供应链收入(自有品牌及专供商品)同比提升65.35%,占总商品收入比重的12.74%。
图源:孩子王2024半年报截图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崔丽丽认为,孩子王有非常完善的新型零售体系,线上线下融合非常充分,特别是会员体系的运维非常有一套。辛选通过辛巴作为头部主播建立起来的是基于直播的会员体系。两者有相似性,易于融合。有碍于母婴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母婴及后续幼儿养育产品的消费激活也需要有头部主播的引导。双方在客群方面可以互相借力,在专业性和供应链多样性方面也有互补。
“辛选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渠道品牌,这和大型品牌超市做自营商品是相通的。线下超市可能距离消费者更近,场景也更多。线上跑通的影响力和供应链复制到线下也是扩展市场空间的做法,因此辛巴选择与孩子王合作符合逻辑。”崔丽丽表示。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辛巴的辛选,其现代企业模式尚处稚嫩期,仅在选品能力和自有品牌孵化上,都不足以真正在线上线下满足中产阶层的需求,对标山姆,甚至开店在山姆、Costco对面,都带有蹭流量的意味,但或许这个流量在消费者购物目标极大明确下(店铺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消费者前往的目的性),或许只是一个噱头,而联手孩子王则是借助其门店所在的人流旺地,覆盖更广泛的草根阶层,并把潜在消费者画像锁定在宝爸宝妈之上,针对性进行产品推介。”
03.“狮子王”带得动“孩子王”?
对于与辛巴的合作,孩子王的投资者大都表示喜闻乐见。
不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有想象空间了,辛巴前几天去胖东来学习,现在孩子王和辛巴一起合作开公司,胖东来把零售和直播头部整合。”“业内线下业态龙头跟直播巨头战略合作,后续的想象力太大了。”
图源:股吧截图
甚至还有辛巴“粉丝”前来捧场,表示“我是冲着辛巴进来的,对公司基本面一点也不了解。”
图源:股吧截图
事实上,在这次合作之前,“大而全”的经营模式一度成为孩子王的累赘,甚至对业绩造成了一定的拉垮。
孩子王在2021年才登陆A股,在此之前,公司营收稳定增长,利润持续攀高。然而随着疫情对线下零售的影响,以及出生率下降,大力布局线下的孩子王在上市当年就遭遇业绩重创,归母净利润下降48.44%。
此后至今,孩子王归母净利润一路下滑,2023年只有1.05亿元,较2020年的巅峰时期下降73%。
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行业红利的消退外,孩子王业绩下滑的原因就包括其一直以来被业界诟病的大店模式,因为经营成本高,而成为其发展经营的硬伤。
图源:wind
而随着业绩下滑,孩子王股价在2022年站上26.8元/股的高点后也开始了下坡路。在公告与辛巴合作之前,9月30日,公司报收9.32元/股,较巅峰时期下降65.22%。
不过2024年上半年,孩子王业绩出现了扭转,实现了营业收入45.2亿元,同比上升8.68%;归母净利润7975.95万元,同比增长14.68%。对此,孩子王表示,这得益于公司2023年收购乐友国际、中长期战略发展业务持续发力(儿童生活馆升级、线上业务及自有品牌快速发展等)、全力实施降本增效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公司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幅较大。
据“趣解商业”了解,截至2024年6月30日,孩子王与乐友国际的门店已经扩张至1035家(直营及托管加盟店),遍布全国21个省(市)、近200个城市。
而在公告与辛巴合作次日,加之A股整体走高,10月8日当天,孩子王开盘便一字涨停。不过此后又有所回调,截至10月11日,孩子王报收9.69元/股,总市值112.71亿元。
图源:wind
如今和“狮子王”辛巴的合作,究竟能为孩子王带来多少想象?
“孩子王还是有比较好的品牌和产品资源优势的,上游供应能力和保障能力都比较强,而辛巴在直播电商行业的号召力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二者理论上可以有比较大的合作空间。”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而直播电商的主要客群之一就是妈妈们,家庭主妇是比较重要的用户群体,所以理论上这种在直播上面的这种布局我还是比较看好的。”
实际上,除了辛选外,另一网红企业名创优品也在参观胖东来后决定涉足线下商超,并斥巨资入主了永辉超市(601933.SH)。以及刚与辛巴线上激战的“三只羊”,也在2023年9月于安徽开了家“小杨甄选”超市。
图源:罐头图库
为何如名创优品、辛选这种“网红企业”都在进军线下商超?
“因为线下商超毛利率相对不是太高,要想盈利一是要有极致的供应链掌控能力,依托于巨大的市场吸引力撬动品质商品的价格,坐实渠道品牌力;二是运营能力,运营环节控制成本、提升体验,塑造渠道品牌力,进一步扩大市场吸引力。两个方面要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崔丽丽认为,“而名创优品运营能力强,辛巴也有渠道品牌影响力。因此想基于自身优势做整合、扩展市场,构建更大竞争力,做商超是不二之选。”
张毅认为,无论是辛巴还是名创优品,大家希望在线下零售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更懂消费者的这样的逻辑,找到线下零售渠道和机会的突破,我觉得这是可以为之的。但是和线上相比,线下的投入成本、周期以及资源的整合都比较长,这个整合能否成功?客观来讲,线下会比线上有更长的路要走,也会更艰辛。所以辛选还是要做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具有挑战性的预期。
辛选与孩子王线上、线下的联动未来会发展如何?还要等待市场的考验。
你在辛选直播间或孩子王买过东西吗?更喜欢哪种模式的购物体验?是否看好双方的合作?评论区聊聊吧。
趣解商业
新科技、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