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刘博闻 文/图


近日,电影《出走的决心》全国上映,据猫眼专业版统计,截至9月28日12时,影片票房突破1亿元,位居内地影史中秋档家庭片总场次榜第一,故事改编自郑州市民苏敏的真实自驾游经历。

不少郑州观众发现,故事中有很多场景是在郑州拍的。《出走的决心》通过镜头语言,将管城区的老街巷、老建筑、市井烟火气等元素融入剧情之中。影迷小王在看完电影后感叹道:“郑州人也能在电影中看到熟悉的场景了,阜民里、法院东街、城墙……郑州管城区的老街巷都能在影片中看到。”

打造影视拍摄取景地,助力文旅宣传

“阜民里”这个地名,老郑州人都不陌生。看过电影《出走的决心》后就会发现,影片中出现了不少阜民里的门牌号和场景。

据了解,电影《出走的决心》的背景设定是几十年前的老郑州,电影《出走的决心》制片人伊莎告诉记者,影片的故事原型苏敏生活在郑州,但剧组还需要考虑到当地场景是否支持影片拍摄,影片的美术指导刘强在开拍两个月前就来到郑州,“取景时,发现郑州管城的生活气息浓郁,比如在李红反复走过的楼梯等地方,都很符合影片的生活场景,最终决定在郑州进行取景。”

影片中并没有刻意介绍取景地是哪里,但镜头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管城元素,为《出走的决心》增添了真实感和独特魅力。据悉,拍摄期间,在管城区委宣传部协调和建中文旅配合下,让管城在影视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在影片的片尾鸣谢中,郑州阜民里文化街区等信息的露出,同样是对郑州管城的一次有力宣传。

建中文旅总经理郭凯告诉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出走的决心》剧组与管城区进行了深入的合作,通过选景取景,剧组将管城区的老城风貌搬到大银幕。如今影片的成功上映和票房成绩,也为管城区的文旅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郑州影视产业的“快”与“慢”

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选择在具有独特底蕴和历史风貌的城市取景拍摄。比如,《去有风的地方》取景自云南;《我的阿勒泰》讲述了发生在新疆阿勒泰的故事;《繁花》展现了老上海的文化风貌。这种融合发展趋势不仅为影视作品提供了素材,同样为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影视剧作品实地取景往往会选择,杭州、重庆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因此,如何挖掘城市文化底蕴,让影视作品能够发现自己的城市,并选择自己的城市,如何撬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助力影视创作,让影视和文旅发展“双向奔赴”,成了一个重要选题。

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城市,郑州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快节奏生活,但郑州同样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双重身份的加持下,郑州独特的生活节奏,成为其他城市难以复刻的特色。

在郑州,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都市生活,也可以看到老城区街道的市井烟火生活。郑州的“快”并不缥缈,有着千年文化底蕴做根基。郑州的“慢”也并不笨重,有着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松弛感。无论是都市剧还是年代剧都能够在郑州找到想要的背景。

“《出走的决心》讲述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女性的故事,而郑州正好兼顾了生活气息和都市化的普适性,能体现人物背景的普遍性。”伊莎说:“我们在管城区拍摄时,感受到了河南人的淳朴民风,居民们很热情,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除了电影取景外,郑州还将发展微短剧行业。9月21日,“亳都未来之城”正能量网络微短剧联盟在郑州管城成立,并为联盟创作基地商都古城旅游区授牌,进一步搭建起微短剧行业交流平台,持续擦亮郑州网络微短剧品牌,助力城市活力提升。

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郑州正在积极拥抱影视产业,共同探索以影视剧赋能地方文旅的新模式。据介绍,在《出走的决心》之后,管城区将继续深化与影视产业的合作,吸引更多优秀影视作品前来取景拍摄,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在取景地的选择上,郑州并不止步于景色、地标等内容的影视露出,还在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商业等多个领域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链,在文旅发展布局中,注重保留和展现老郑州韵味。

例如,管城阜民里等具有历史特色的街区,在改造过程中既保留了老建筑的原始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元素,使其成为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活力的拍摄取景地和旅游打卡点。同时,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非遗商店、小酒吧、烘焙店、咖啡店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为游客提供了文化体验,同时带动消费,形成有机的文旅生态系统。

在未来,郑州管城将继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不仅让观众了解郑州的魅力,更要让观众来到郑州后感受到旅游的美好。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