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文化遗产保护时,冯骥才先生的名字是无法被忽视的。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举世瞩目,《神鞭》《俗世奇人》《挑山工》等佳作都让他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冯先生在非遗保护领域的贡献更是让人敬佩。
他是作家,更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冯骥才的非遗保护之路
冯骥才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
20世纪90年代初,他投身于天津城市保护,并以个人的方式关切文化遗产的当代命运。
冯骥才考察估衣街
21世纪初,他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随即倡导并主持了规模宏大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全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普查,积极推动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以各种方式呼吁全社会关切传统文化。
为了筹集所需要的非遗保护资金,他义卖个人绘画作品,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公益性非公募基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
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会议上
在大街上演讲,呼吁保护老街老城
出于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责任、使命与担当,冯骥才先生向国家提出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将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等政协提案,提出非遗的抢救和普查、传统村落保护等建议,都得到国家的采纳。
在闽西土楼前,与原住民交谈
走村串巷,全国各地普查
与内蒙古剪纸艺人交谈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冯骥才先生立即向国家提出,要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并亲自带领专家团队到四川灾区调研,记录、整理羌族文化遗产。
他因此举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进入北川地区时必须喷洒消毒剂
在河南文化普查中发现古老的画乡——滑县
在多年的文化保护历程中,冯骥才先生还为其主持的各项大型文化抢救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2卷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十卷本)
他多次获得中华文化人物和国家的文化奖项;2018年,他被授予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在天津杨柳青普查
在湖南隆中花瑶的山寨考察
在山西晋中后沟村戏台前
2001年冯骥才先生受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2005年落成,陆续成立了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进行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与学术的探索。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24年冯先生82岁生日时,与全院师生在一起
在他的推动下,202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的科学保护、非遗学的学科建设、非遗研究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此进入新阶段。国家级非遗超过1500项,政府四级名录(国家、省、市、县)超过10万项,国家级传统村落6819个。我国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者达到四十余项,在世界居首位。这都是我们非遗学的实践成果和发展完善的有力保证。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学网
但是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列入名录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结束,而是保护工作的开始”。
目前列入文化遗产的很多项目,还没有严格的、专业的和科学的保护。建立科学、全面的非遗保护理念、规则、方法,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非遗保护事业的急需,也是文化事业上的急需。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进入科学保护的新阶段。
因此,非遗学的建立和发展尤为重要。
主持召开全国首个非遗学学科教材编写启动会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国际学术论坛上发言
天津大学冯研院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入学仪式(2024.9)
非遗学的建立,对于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非凡。冯骥才先生倡导的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更多的非遗保护人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中来。在书房中写作
冯骥才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学界和社会面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唤起学人、公民的关切关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非遗学原理》也将从理论建设的高度,为非遗学的发展和非遗保护、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思考和行动指南。冯骥才工作室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